讲座/工作坊 讲座/工作坊

活动回顾 | 数字时代的电影美术设计——Vlad Bina和他的超级大片

3月16日晚上,资深数字电影美术指导,以艺术指导、数字电影场景设计师、3D环境设计师等身份参与制作了包括《黑客帝国》、《达芬奇密码》、《超人:钢铁之躯》多部著名电影的Vlad Bina先生来到我校,介绍当代电影的制作流程,并分享了自己创作的经历。他有如童话中的兔先生,带我们钻入洞后的秘密花园,一览制作电影的奇妙工坊。


Vlad的作品


在电影日益依赖于特效的今天,3D美术设计显得举足轻重。对于自己在电影制作中的工作,Vlad Bina先生简述:“我的工作主要围绕着一个复杂的3D数据库,涵盖建筑、设计和艺术史等各方面资源,并贯穿了整个制作流程。”


Vlad介绍经典案例


当导演准备拍摄一部电影时,首先,他需要一个剧本。所以编剧往往是最早敲定的主创。在剧本成型、预算通过后,项目会陆续签约导演、演员,电影制作正式开始。在这个过程中,艺术部门会逐渐成型,从最开始进行构思和设计工作的艺术指导、首席美术设计师等,慢慢扩张到二十人左右的执行团队,其中包括服装、道具、置景、外景勘察等部门。


Vlad讲解拍摄一部电影需要哪些团队分工?


随着数字设计的革命,两个新的部门登场:视觉预览(Previsualization)和视觉效果(Visual Effects)。在2000年之前,人们仍认为涉及计算机的东西都属于“视觉效果”(visual effects)部门,但之后,3D视觉预览逐渐成为了电影拍摄中制定蓝图最为准确的一种方式。在3D模型中可以不断地预演、调整拍摄角度以达到最佳的效果,这种方便快捷的方式立刻受到了导演们的青睐。


Vlad在讲座中


因为艺术制作各个领域的壮大与分家,视觉预览、视觉效果和传统美术部门分工更为细化,有时甚至会产生分歧:“比如在《达芬奇密码》(2005)的制作中,这个矛盾就变得非常尖锐。当时实体的布景物只有门廊、柱子和遮蓬,而传统美术部门将绿幕布置得非常简陋,很不利于后期视觉效果的制作。讽刺的是,我们还不得不用一个数字复制品替代实体门廊,因为实际置景时廊柱的纹理做的不对。”


报告厅座无虚席


而当被问及电影到底是艺术性更加重要,还是故事性更重要,Vlad先生并没有正面回答。场景、道具等3D模型在前期被视觉预览部门制作出来后,对电影拍摄有定基调的作用,但还是仍以剧本为蓝图推进剧情。不过,在特定场景中也会根据艺术效果而修改剧本,以达更强的表现张力。一部电影只有兼顾艺术性与故事叙事,才能打动人心。


同学们积极提问


3D建模在电影界掀起了一场技术革命,彻底改变了传统电影的艺术效果和拍摄流程。视觉效果解放了电影拍摄的缰绳,视觉预览则为导演构思拍摄提供一条终南捷径。数字时代的手,解开了束缚艺术之光的地心引力,让它依仗想象的羽翼,负青天,绝云气。


Vlad为同学签名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