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工作坊 讲座/工作坊

活动回顾 | 余波:核武器的过去和现在

3月20日晚,沈绮颖女士在上海科技大学生命学院L楼报告厅发表了题为“余波:核武器的过去和现在”的讲座。沈绮颖女士是新加坡摄影师、艺术家,主题摄影作品“FALLOUT”曾在2017年诺贝尔和平奖展览上展出。此次讲座中,相较于繁杂的文字,沈女士通过摄影作品充分地展现出她的艺术风范,风格文艺又清新。

讲座过程中,沈绮颖女士首先通过1946年美国试运作核武器的视频切入主题,用民众的视角讲解核武器的历史。从初始时期对核武器的恐慌,到冷战时期对核污染严重情况的抗议,沈绮颖女士用TIMES封面和商业动画,简洁明了地展现了民众对核技术的恐惧态度。之后她将时间线跳转至近十年,用一页图纸简单表明了全球各国的目前拥有核武器的数目。沈女士介绍,根据各个国家公开的数据,全球共有近15000个核武器,美国、俄罗斯各拥有数千枚核武器,中国共有260个核武器,拥有数目远少于美、俄。之后她将着眼点放于排行末位的朝鲜,并呈现了近十组对比照片,每组两张,一张拍摄于美国,一张拍摄于朝鲜。让人乍看上去以为只是普通的农村、郊区、工厂的照片,实际上却是核武器工厂周边。沈女士请观众们通过照片分辨哪个是美国,哪个是朝鲜,但是无人可以推断出答案。通过这种方式,沈女士表明了她的担忧:朝鲜似乎正在走美国数十年前的发展道路,让我们更加担心接下来各国家的核武器化,结合前文的民众对核武器、核污染的恐惧态度,希望世界上再也没有核武器的使用。

讲座过程中,沈绮颖女士提到了这些照片在拍摄过程中的艰辛,以及数年前有关尘肺病的纪录短片,曾登上腾讯新闻头条,呼吁社会关注尘肺病的现状。沈女士在美国拍摄导弹视频、在各国边境、军事设施周边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勇气,着实令人敬佩。

问答环节中,提及原子弹——核武器的创造者,沈绮颖女士为以爱因斯坦为首的科学家感到悲伤。她说,爱因斯坦等人的本意并非扩大战争,只是想通过和平渠道进行威慑作用,希望二战时期的原子弹投放是人类第一次使用核武器,也是最后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