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成立于2017年11月,但作为其前奏,上科大-南加大影视培训项目已运转近四年,不仅有效地为大批影视人才提供优质资源,也反哺了学校自身的学科布局和学科建设。项目是怎样发起的?好莱坞资深专家会怎么讲“故事”?运营团队又是如何弥合师生们的语言障碍、文化鸿沟,保证原汁原味“传道解惑”的?这些有趣的故事,让我们讲给你听。
创意与艺术学院外景
顺势而为,
对接世界一流影视教育资源
2010年,中国电影年度票房突破100亿大关。2012年,首部票房破10亿的中国电影诞生。2013年,“破百”后的中国电影市场继续高速增长,不仅本土电影荣居年度票房冠军,本土电影的年度总票房也压倒进口影片,赢得了双重主导权。随着中国电影市场对本土优质内容需求的极速增长,2014年,上海市推出《关于促进上海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加速了上海电影产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上海科技大学深入了解影视环境变化,持续追踪市场需求。2015年,经上海市文广局的建议与推动,上海科技大学与世界排名第一的电影学院——南加大电影学院建立了上海区域内的独家合作伙伴关系,主办“上科大-南加大影视培训”项目。该项目通过与世界一流的影视教育资源结合,把好莱坞成熟高效的商业类型片工业流程带入中国,在提升国内影视从业人员职业规范素养的同时,加快发掘、培养和储备满足中国影视产业发展需要,适应影视与娱乐产业高速、全球化发展的高端影视人才。
2015年6月14日,上科大-南加大首届编剧班亮相。南加大电影学院院长伊丽莎白·戴利和副院长艾伦·贝克出席
作为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不仅致力于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同时也注重对校园人文氛围的营造和学生艺术素养的熏陶。学校以培训班为切入点,积累高端专业类艺术课程的开课经验,盘活产、学、研三个方面的行业和学术资源。开班至今,上海科技大学不仅为影视行业引入了行之有效的创作工具、先进的工业体系标准流程,更为中国电影产业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年轻创作者和管理者。同时,学校在开拓学科布局、设置创新课程、丰富教学方法上,不断尝试着前瞻性、前沿性的探索。
我有故事,讲给你听
电影集艺术创作,技术实现和商业运营于一身。背靠好莱坞,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是美国历史最为悠久的电影学院之一,在影视故事创作、影视技术和制片管理方面出类拔萃。毕业生中,除了乔治·卢卡斯、郎·霍华德等享誉全球的国际级大导演外,其他校友也遍布好莱坞各大片厂、制片公司、电视和媒体网络以及各大电影节。抛开他们作品的体量与技术难易程度不论,所有人心中都有着一个坚实的共识:一部优秀的电影,必须从人物出发,讲述一个能打动人心的故事。
在项目筹备过程中,上海科技大学结合南加大电影学院的核心优势,针对中国影视工业当下的两大痛点——行业规范亟待建立,故事创作能力不足——开展上游创意“工种”的短期培训。在双方通力合作下,2015年6月首期上科大-南加大电影学院编剧班开班。2016年,项目迅速拓展,形成集编剧班,导演班,制片人班于一体的影视培训体系。2018年,项目又将“讲故事”的脉络延伸至后期,增设了剪辑班。
此次合作,是南加大电影学院第一次落户中国且深度参与的影视教育培训项目。在合作中,上科大负责前期调研,汇总行业需求,南加大电影学院负责匹配相关既有课程,调集师资力量,将其核心课程重塑、压缩后,原汁原味地带给中国电影从业者。课程培训分布上海、北京、洛杉矶。先后有20余名南加大电影学院的资深教授和好莱坞一线从业人员参与教学,包括前20世纪福斯、派拉蒙总裁汤姆·雅各布森,被斯皮尔伯格盛赞的视觉艺术家布鲁斯·布洛克,奥斯卡最佳视觉特效获得者乔伊斯·考克斯,南加大电影学院风评最佳的编剧老师之一艾文·贝拉德杰,作品获得金球奖、艾美奖和奥比奖的导演谢尔顿·拉里,获得戛纳银狮奖的剪辑罗比恩·卡茨等诸多专家教授。
2018年4月,上海:制片人班,前二十世纪福斯、派拉蒙总裁汤姆·雅各布森授课
制片人班在北京、上海和洛杉矶进行模块化教学和实地访问。每月一次专题课堂的授课内容涉及制片人职责、好莱坞制片周期、制片厂流程、独立制片、故事开发、美术设计、美剧、中美合拍等领域。编剧班的课程全程安排在上海。学员在8-11周的时间内,每周末接受场景写作、人物开发、概念开发、剧本分析等训练,最终可以完成一部90-120分钟长片的分场大纲。导演班前5周在洛杉矶,全方位体验南加大和洛杉矶的影视制作资源,接受导演、编剧、剪辑、摄影、选角等方面的专业训练,期间不断完善一个短片剧本,后5周回到国内,在老师的指导下把短片拍摄成型。
2018年7月,导演班在南加大电影学院
四年来,项目以业内年轻创作者和管理者为招生目标,共培养了106名制片人,62名编剧,40名导演,有超过200余名业界人士参与和课程相关的公开课、讲座和交流活动。
制片人班的学员来自多家业内知名公司,如腾讯影业、尚世影业、耀客传媒、亭东影业、最世文化、兴格传媒、奥飞娱乐、天工异彩等。学员佳作频出,包括市场反响和口碑双丰收的《乘风破浪》、《滚蛋吧!肿瘤君》、《红蔷薇》等。导演班的结业短片迄今共入选、入围国内外电影节四十余个。其中,导演班和编剧班学员合作的短片《强者》获得2017年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短片提名。从编剧班孵化的长片项目中,每年都有优秀作品入选国内顶级创投平台。2015年编剧班学员曹金玲的长片《莫尔道嘎》经过近四年的打磨,不仅入围2018上海国际电影节创投,更得到“金马班底”——摄影指导李屏宾、监制廖庆松的护航。影片由曹金玲本人导演,优秀青年演员王传君、齐溪主演,已于2018年底开机,将成为上科大-南加大项目孵化出的第一部长片。
2018年12月,上科大-南加大影视培训项目校友日特别活动:各班各级校友与上海影视从业人员济济一堂
“把人扔下海,让他自己学会游泳”
对于大多数学员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由表及里、深度接触好莱坞电影工业制作的细节肌理。前来授课的南加大讲师均有几十年的业界经验,多位制片人曾主控全球票房过亿的“爆款”、或是在电影节和评奖季大放光彩的艺术佳作。不论影片格局如何,一个合格的创意制片人都能担纲“总舵手”,为影片从创意到执行保驾护航。他们所带来的一系列排期、规划和归档的“工具”,一次次从细节上展现出美国电影工业标准化和流程化的规范和严谨。
正如腾讯影业的平泳佳(《择天记》、《庆余年》制片人)所言:“课程涉及西方影视创意和生产的环节,如分场设置、一句话梗概、提炼营销卖点、制片预算和合同细节等。虽然这些我们一直有所耳闻,但在西方工业标准下实操的机会却很少。对我们而言,在课上能真正进入到实际场景中去负责项目的某一个细节,针对具体的点去展开讨论和阐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布兰达·古德曼老师与制片人班小组讨论互动
更宝贵的是,授课时老师既分享成功案例在各个层面上的“know-how”,也并不避讳剖析实践中的失败教训。成功不可复制,但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如能进行全面的复盘和反思,反而能提供更高的学习参考价值。曾主导《恋爱中的城市》、《麻烦家族》的资深制片人顾晓东感言:“上课最大的收获是建立本职业的自豪感:这不是靠玄学的高情商,而是靠专业知识的积淀,而且这些是在美国一百多年的工业体系之下验证过的东西。好莱坞真正有经验的老师会告诉你一个真正出色的制片人应该是什么样子。”
2018年7月,制片人班访问位于洛杉矶的IMAX公司
上科大-南加大项目针对导演和编剧开设的培训班以高强度、高密度著称。南加大各领域的教授在故事创作上拥有一套体系化且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可谓 “道术兼修”。参加过导演、编剧、剪辑班的学员马宸淯表示,通过上科大-南加大影视培训,她仿佛拥有了一把“手术刀”,在看电影的时候有了着力点,以致能超越个人喜好,对剧作和镜头语言能透彻了解,达到“庖丁解牛”的境界。
2018年12月,编剧班小班工作坊实况: 艾文·贝拉德杰老师指导
在课上,老师会针对每个学生的作业给出犀利的点评和建设性意见。在老师的鞭策下,学生必须不断实践、讨论、修改。马宸淯形容自己在美国参加导演班的一个月是没有睡眠的修行——既不舍得睡,也没有时间睡。每位导演每周都有自己的拍摄任务,强度堪比全套的特种训练:创作、拍摄、剪辑、修正、周而复始。主指导老师谢尔顿·拉里把课程精神形容为“把人扔下海,让他自己学会游泳”。同样,编剧班每周一次甚至数次的写作频率也让学员保持时刻紧张。每个人不仅要创作自己的故事,还要吃透其他学员的作业,在课上给出中肯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正因为南加大教授重在授人以“渔”,加之课程互动性强,使得学员在课上和课后锻炼了主动思维,打开了感受力,提升了精准反馈的能力。虽然每届学员都师出同门,但每一部作品都不是“行活”,其风格、类型和讲述方式无不突显了创作者自己的声音,并融合了其对自己所在文化环境的观察与认知。正如谢尔顿老师所言:“(我们的)目的不是让他们拍美国式的电影,而是在于教会他们如何打磨自己的电影,讲好能经得起时间推敲和考验的中国故事。”
在项目开办过程中,南加大教授严谨热情的治学风格,上科大团队专业、高效的课务运营都给学员留下了深刻印象。参加了2015年编剧班和2016年导演班的曹金玲(《我的早更女友》、《七十七天》编剧)评价道:“两校分别派出了最优秀的教师团队、管理团队、翻译团队,课程设计紧凑,翻译快速准确,执导教师步步跟进指导,让我能愉悦地享受每一秒钟。”
2018导演班 谢尔顿·拉里老师(左)监督学员吴宇曦(右)指导演员,助教闫墨竹(中)翻译
所有课程的讲课与课后作业都配有及时准确的口译和笔译,这要求运营团队不仅能够处理大量的翻译件,也必须在影视和跨文化沟通方面有一定的积累,才能保证课程不仅在内容,甚至在授课节奏上也达到“原汁原味”的水准。在为课件、作业和师生交流提供翻译的过程中,项目组也系统性地对中美两国影视产业的专业名词、职业定位、流程结构做了细致梳理,为好莱坞影视制作工业流程的中国本土化做出贡献。
学出来、走出去,优秀成果频出
如果说电影制作产业的核心在于明确细致分工和规范流程,那么电影创意的核心则在于“人”——如何通过合理的机制发现人才、激励人才、保障人才,从而更有效地打磨和转化创意。制片人、编剧、导演三个培训班从“管理侧”和“创作侧”轮番强化这两个核心原则,扶植青年影视人才、孵化潜力项目,通过把人才和项目嫁接到更广阔的平台,把项目愿景输送到平台传播出去。
2016-2018这三年间,导演班与尚世影业的“尚先锋”青年导演计划合作,每年为导演班学员的短片拍摄提供一百万人民币的资金和后续的发行资源,共同孵化导演班的结业作品,并通过网络发行推向市场。2018年,制片人班专为上海国际电影节创投项目的制片人提供2个制片人班的学习名额,为国内一线青年制片人赋能。随着校友圈的不断扩大,制片人、编剧、导演之间的内循环也逐步建立并形成联动,各个工种的学员在学习结束后还将在其他具体项目上继续合作互动。
成立创艺学院,
以艺术涵养理工科学子
四年来,上科大-南加大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合作与课务运营经验,建立了将西方优秀艺术、人文教育资源与本土办学理念相结合的创新模式,这进而反哺了上海科技大学自身的学科布局和学科建设。以此为契机,2017年11月,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正式成立。
2018年秋季,从开设编剧班起便参与教学的南加大电影学院编剧系教授艾文·贝拉德杰教授在上科大面向本科学生开设了“剧本分析”和“编剧基础”,并专门设计了编剧辅修专业的培养方案。艾文教授这样形容编剧工作:“100%的编剧=50%的音乐+50%的数学”。它与小说、新闻不同,不要求非常高的文学性,却有很严格的篇幅限制。好剧本不仅要像音乐一样有节奏和起伏,还须有数学般缜密的计算,知道哪些因素能够推导出特定的后果。艾文教授表示,上科大的学生经过严格的理工科训练,十分擅长在受限条件下采用严谨的方式来讲述故事,在课程中的表现展示出了不输南加大电影学院学生的理解力和创作能力。
立足创新与实践的理念,上海科技大学-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影视培训项目不仅为我国电影行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新兴人才,也用电影艺术涵养了一批理工科学子。讲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中国故事、完善电影的生产流程是中国电影行业一直以来的发展方向,也是广大公众对本土电影的殷切期盼。该合作项目应中国电影行业发展的转折点而生,结合各方优质资源,为中国电影行业的专业人员创造了难得的学习机会,在立项后4年内取得了众多优秀成果。2019年,展望未来,上科大-南加大影视培训项目将继续优化课程,开设制片人、编剧、剪辑等多个培训班,通过授课、翻译、项目合作、人才互通等方式加速北美影视工具和方法论的本土化。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上海科技大学-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影视培训项目前景光明,为中国电影行业的变革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
上科大-南加大 影视培训项目
孵化项目情况
《莫尔道嘎》,制片人/编剧曹金玲(2015编剧班),获2017首届山一国际女性影展创投特别推荐奖,入选2018年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青年制片人培育计划”、选送戛纳制片人工作坊,入选2018上海国际电影节创投“项目市场”单元,现已开机;
《太后与我》,制片人/编剧赵文佳(2016制片人班),入选2018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创投“青年电影计划”单元;
《换乘站》,编剧有之炘(2016编剧班)/导演黄凯(2018制片人班),入选2017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创投“项目市场”单元;
《破浪》,编剧/导演张弛(2015编剧班,2016导演班),入选2016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创投“青年电影计划”单元;
《好莱中国坞》,编剧/导演郭海涛(2016编剧班),入选2017年吴天明青年电影高峰会创投项目活动
成片情况
网络大电影《一真见血》获2017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新锐导演奖,导演李楠(2016导演班),制片人李靓(2016制片人班,2017编剧班);
短片《强者》,导演旭泽(2016导演班)/编剧王煜(2015编剧班),获2017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短片单元最佳短片提名;
短片《红色桑塔纳》,导演施伟(2017导演班),获2018年新泽西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奖,巴塞罗那国际电影节卡斯特奖,入围华盛顿亚太电影节、美国绿山电影节等多个节展;
短片《叫做爸爸的陌生人》,编剧董元庆(2016编剧班),联合导演董元庆/张弛,“金飞燕”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短片《省钱男女》,导演曹静(2017导演班),入围2018温哥华华语电影节“红枫叶奖”;
短片《不如归去》,导演平银芳(2017导演班),入围2018瓦莱塔电影节、SOSE国际电影节等多个节展;
短片《危笑》,编剧/导演马宸淯(2016导演班/2017编剧班/2018剪辑班),入围2017柏林国际短片电影节、纽约亚美国际影展、布拉格独立电影节、金帧国际短片节、中国女性影展等多个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