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花絮 精彩花絮

专访 | 《京剧猫》剧本统筹、小说作者孙莞然:“做大小朋友们都爱看的成长故事”


近年来,国漫越来越好看了。

随着《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刺客伍六七》等一批优秀国产动画电影和动画剧集的不断涌现,曾经被日本动漫、皮克斯和迪士尼作品占据主要份额的中国动画市场,终于迎来了本土力量的复兴。在这批“国漫崛起”的大潮中,2015年播出的长篇动画剧集《京剧猫》便是新一代优质大众作品的典型代表。


      

 

      

 

 优秀的国漫作品层出不穷


延伸阅读:高分国漫《伍六七》登录Netflix Original(网飞原创),它的制片人有话要说


作为一部少年成长向的国风动画,《京剧猫》融入了冒险、奇幻、京剧美学等多种元素。开播至今几乎囊括了国内所有的动画奖项,在豆瓣与B站上均取得了优异的评分。2017年,《京剧猫》动画还参加了法国戛纳电视节展,受到国际同行的好评。今年三月,《京剧猫》第四季在优酷平台上播出。


经历了四季的积累与沉淀,《京剧猫》已经发展出了一系列动画、漫画、小说以及手游,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口碑国漫IP。这部讲述主角白糖和伙伴突破重重考验,一路升级打怪,拯救家园的故事,不仅让孩子们爱不释手,更俘获了众多成年人的心。


动漫的核心也是讲故事。对于这一点,《京剧猫》的动画剧本统筹、小说作者孙莞然(笔名:玉兔sang)深有感触。孙莞然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功底扎实,代表作包括《京剧猫》、《兔子帮》、《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丁丁探案》等。孙莞然本周在上海书展举办了《京剧猫之眼宗外传》的签售会和读者见面会,作为2016年上科大-南加大编剧班的校友,她于百忙之中抽空接受了我们项目的采访,与我们分享了《京剧猫》的创作故事和她作为编剧的心路历程。


 孙莞然在签售会上与小朋友合影



01 京剧 + 国漫 = ?



Q:介绍一下你在《京剧猫》系列开发过程中的角色吧!


谢谢。我是孙莞然,也是京剧猫系列故事的内容主创之一。我从2012年开始参与开发整个京剧猫动画项目,负责第一、二季的世界观架构、故事开发和剧本统筹。2017年我开发了京剧猫的衍生漫画《京剧猫喵日常》并担任漫画主编,2018年担任大电影《京剧猫霸王折》的剧本文学统筹,2019年创作并出版了京剧猫首部官方系列小说《京剧猫之眼宗外传》。


 《京剧猫》海报



Q:最初是怎样产生将京剧这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故事设定中的想法?如何让观众,特别是小朋友,接受京剧这种和我们日常生活相对有一些距离的艺术?


京剧猫的灵感起源于国内知名绘本师熊亮的绘本《京剧猫》。很巧,当时的主创团队里,制片人、动画导演等都是非常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希望创造一种风格,能够用动画的形式把中国京剧的美、中国少年的成长故事融合到一起。“有趣的故事+审美的引导”是我们经过多次磨合后认定的方向。人们一般提起京剧动画,想到的都是“一个孩子进入梨园戏班学习,成为名角儿”这样的模式。我们尝试开发新的故事模式,用新鲜有趣的视角去演绎京剧之美。

     

 绘本师熊亮说,京剧猫的灵感来自中山公园的一群野猫


我们把京剧中的基本功“四功五法”,也就是“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化为了十二个武学宗派,把“生旦净末丑”几种行当的服饰特色、功夫特点设计在可爱的猫咪身上,讲述了“一个没有英雄血统的草根少年,如何通过努力和信念,开辟出属于自己的英雄道路”的故事。我们相信好的成长故事,一定是大小朋友们都爱看的。而在这样的故事中融入京剧的审美、京剧艺术家们传承下来的理念,让观众能在愉悦的欣赏动画时,对京剧产生亲切感和兴趣,这就是我们主创的动力。



Q:播出之后观众对这种结合的反响如何?


 播出后京剧猫的收视率在几个少儿频道都获得了数一数二的好成绩,网络平台的点击量也在2019年就超过了25亿。目前京剧猫已经出了四季动画,收获了很多大小观众的喜爱,许多从来没有接触过京剧的小朋友也成为了“死忠”,他们很喜爱“小青的水袖功”、“武崧的哨棒”等等,和我们交流时也背得出“唱念做打手眼身步”,觉得剧中的京剧打扮“很美”,看到主角四人与师父唐明的相处、锻炼与诀别时,也会流泪说,“我觉得他们的师父很好,他们之间的感情很感人。”


 我们知道京剧也是师父带徒弟,开班、立派,把好的技艺代代相传的艺术形式,其中有无数令人惊奇的故事,也有很多让人动容的情感,也有面对家国大难时,京剧家们的选择和坚守。所有这些都是值得被人知晓、被人传承的。猫土上的正邪相斗,与十二宗京剧猫们的坚守,和这些都是相通的。我们也很幸运,能在动画中把这些分享给我们的大小观众。




 02 从零开始,打造奇幻猫土世界




 Q:最开始想讲的是怎样的一个故事?这部作品有一个宏大的世界观设定,你们是如何能做到让观众在欣赏故事的同时,能轻松地接受这个全新的世界和规则?


 少年的成长故事是我们一开始就为《京剧猫》定下的路线。伙伴,冒险,挫折,战斗,诀别,胜利,失去……这些都是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会经历的,也是一个真正的好故事抚慰人心的地方。其实塑造一个全新的世界虽然难,但只要肯下功夫,从细节上每一个人设、每一个宗派、每一个场景,去把想象力落实下来,最终都是能做到的。最难的是如何让观众对这个世界感兴趣,如何引领他们轻松的进入这个世界,和主角一起畅游。


  

 成长系动漫作品一直深受多年龄段观众的欢迎


 我通过这些年的剧作工作了解到,人们希望看到好故事,是因为渴望被打动,渴望见识没见过的世界,渴望跟形形色色的人物一起,经历没经历过的情感和人生。我们常说“好的故事让人多活了几次。”提供这样的体验,就是我们创作者的职责,也是读者和观众的要求。认真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发掘出他们身上的矛盾,让读者和观众能够接受他们,关心他们的问题,体验他们的悲喜,那么无论他们在科幻、奇幻还是现实世界里,无论他们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新规则,读者和观众都会有兴趣。



 Q:随着故事的连载,我们看到更多设定和之前埋的伏笔被挖出来,你们是怎样保证故事发展和世界设定能够合理结合?会出现需要调整之前的世界设定的情况吗?


 京剧猫的第一集剧本前后修改了有一年,制作和修正又用了一年,我们的主角虽然是猫,但是白糖面临的问题:和伙伴赚钱讨生活、心怀对英雄传说的向往、遭遇魔物侵犯家园、成为英雄去保护伙伴和家乡,这些都是大家能够理解,也会关心的问题。以这样的情节来表现主角的性格,一点一点带出整个世界的规则,从效果上来看,是比较成功的。


 《京剧猫》中秋海报


 人始终对人的问题最关心。“没有问题,也就没什么可讲的故事。”相比起来,世界设定反而是“可以跟着故事的发展进行调整的”。我们在做第一季的时候,对作品非常有信心,但也没想过到底能做多少季。所以我们非常扎实的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把京剧猫的世界观设定,打好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也留出了很多可供故事后续发展的空间。第一季,我们做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框架,相当于填好了花盆里的土壤,以后的故事和设定,都会以这块土壤为基础,生长出来。


 编剧行业里有句话,“设定跟着故事走。”有趣的故事是第一位的,设定的调整也是为了故事服务。如何保持前后一惯性,让观众觉得“合情合理”,就是考验主创的逻辑能力和“填坑”水平的时候啦。幸运的是,京剧猫的主创们都很“精于此道”。




 03 中国少年的“成长故事”




 Q:白糖这个角色的角色成长和故事发展是怎样结合的?


 在京剧猫的世界里,“有京剧猫血统的猫,才有资格进入十二宗,成为英雄。”而白糖恰恰是一个草根少年。他的优缺点都非常明显,乐观,莽撞,善良,正直,天真,重情重义,大大咧咧。他更像一个传统观念里的“熊孩子”,这样的孩子想要跨越成见,成为保护猫土的大英雄,所要经历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这也是吸引观众们关心的问题。整个故事,也就是围绕着白糖的成长和冒险展开。


 白糖和悠狸结下守护猫土的约定



 Q:现在评论国漫的时候,经常会说人物有“日漫化”或者“欧美化”的倾向。在塑造“白糖”的过程当中,会遇到这样的困扰吗?


 京剧猫是个比较纯正味道的中国故事,这也符合我们对它一开始的定位。也许出于我们几个主创包括导演、编剧、制片、美术设计等等,都非常喜爱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因此在故事和美术的设计当中,会以此为根基和方向。在处理一些个别情节时,我们也会比较“日漫的手法”“欧美的手法”是如何处理的,它们为什么“有效”,在不伤害到京剧猫整体风格的前提下,我们会适度吸收技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白糖”这个角色很多观众朋友们都很喜爱,评价他“接地气”、“就像我弟弟”、“像我邻居家的小伙伴”,也是因为我们最初想讲的就是一个“中国孩子”的故事。




 04 做大小朋友们都爱看的动画




 Q:除此之外,《京剧猫》中的一众配角各有特色,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对他们的塑造上,有没有什么想分享的?


 在配角方面,相较于各路宗主或正派角色,反派反而是我们主创最花心思的。因为在京剧猫的世界里,很多反派“本来是京剧猫,但因为输给了诱惑/强权/力量/自己的欲望,成为了阻挠主角的反派”。这也是京剧猫和很多其他儿童动画、青少年动画不一样的地方。这不是一个少年打怪升级,最后屠龙成功就结束的故事。少年从一开始面对的,就是一众“本身是英雄,但背叛了自己信念的成年人”。


 《京剧猫》海报


 白糖这一路走来,拯救每一个宗,其实是在用自己的信念和初心,去唤醒那些走入邪道的英雄。而这其中的战斗,也是对白糖自身信念和初心的考验。很多时候,他甚至可能在与二十年、三十年后的自己对决。“屠龙少年终成恶龙”的危险,时刻悬在白糖的身边。人最难的其实是和自己的战斗。


 我们也希望观众在看动画的时候,不只是看到正邪两派的斗争,也能体会到每一个角色维护自己信念时,做出的选择。墨邪的伪善和虚荣,无情的隐忍和公正,黯的冷酷和野心,这些都不是简单的“坏”可以一言蔽之的。



 当然,因为我们每一季有很多不同的编剧,导演和编剧都对这些角色倾注了不同的情感和心血,对每个角色也都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这里我只讲自己作为剧本统筹,以及京剧猫小说作者的理解啦。



 Q:《京剧猫》的观众定位是什么?在第三季我们看到了更多有深度和“成人化”的挖掘,比如对“混沌”与“韵力”更深层次的探讨,这也是最初设定的一部分吗?我们也看到很多评价说《京剧猫》是一部“全年龄向”的动画,是否随着观众群体的扩大,故事创作也会有所调整?


 《京剧猫》一开始是在炫动卡通少儿频道播映的,定位是6-12岁的受众,那时的网络远没有现在发达,动画仍以电视播出为主,遵循的是电视动画的一般分类。当然我们在播出后发现,很多年纪更小或更大的观众,都成为了京剧猫的粉丝,这是观众们对京剧猫的制作及故事的认可,我们非常感激。这也成为我们后续对故事进行更深一步挖掘的底气。


 《京剧猫》签售会现场,大小朋友齐聚一堂


 在京剧猫的世界里,韵力是来自宇宙万物的能量。混沌是自然中存在的污染性的能量,能使正常的猫失去理智,变成只会破坏和吞噬的魔物。京剧猫修习韵力,净化混沌,让魔物们恢复成猫,因而被称为猫土的英雄。第三季动画里关于“混沌”和“韵力”的深层探讨,是我们很具创造力的导演毛叔,在原本的世界观上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挖掘,也成功引发了很多观众的思考和讨论。自第三季后,随着当初第一批小观众们的成长,京剧猫的故事也确实在向着更深更宽广的地方迈进。




 05 实用的“创作工具箱”




 Q:说到剧作和人物,作为我们上科大-南加大编剧项目的校友,谈谈你在我们课程上的体会吧!


 我是个很热爱听故事和写故事的人,也非常喜欢钻研讲故事的技艺。做编剧和作者,也是出于对故事的喜爱。南加大在剧本故事的技艺教授上,是世界数一数二的,当听到上科大有可以在国内学习南加大编剧系课程、而且是和教授们面对面上课的时候,我是非常兴奋和开心的。事实证明三个月的课程对我的编剧和作者生涯大有助益,也帮我打开了新的视角,建立起一个不仅仅是“写作经验”,更是“实用理论体系”的创作工具箱。


 孙莞然与南加大编剧系教授Don Bohlinger合影


 四位教授都各有性格,各有一套本领,他们很风趣,也真诚的倾囊相授。我印象最深的是刚开始大家都很拘谨,来自电影、电视、戏剧、动漫、小说等各个圈子的编剧和作者,在拿出自己的故事梗概讲时,都很不好意思。但是教授们很有技巧的打开了局面,风趣又犀利的点评出大家作品中的优势和不足,并鼓励我们带着善意互相评价和讨论彼此的作品。他们说“作为一个编剧,营造讲故事的氛围有时是最重要的”。事实证明这样的氛围的确让大家的作品都有了极快的进展。在这样的课堂上,“实用”“有效”的出现频率,远远高于“情怀”“概念”。“故事如何分类”、“怎样讲述才更有效”、“如何在故事模板上加入自己风格的创新”这些非常实在的内容,对于编剧和作者来说是十分“解渴”的。


 上科大-南加大编剧班课堂


 一开始,我们很多学员都在担心文化差异和语言问题,事实上每堂课都有优秀的现场翻译,而与平易近人的教授们熟络之后,“文化差异”反倒成了“文化欣赏”,我们彼此都能清楚的感受到不同,也能平等的就这些不同进行探讨甚至争论。许多学员包括我,也曾和教授在课堂上进行“唇枪舌剑”,说到兴起时甚至翻译都插不上嘴了,似乎不用翻译我们和教授也能理解对方的意思(场面一度很好笑)。但是结束之后,我们都有大开眼界的感觉,并且在剧作上有了更新的理解。课程紧凑的作业和有针对性的高效讨论,也迫使我们“快学快用快反馈”,前一天的问题,第二天就能获得解决,这比一个人“苦思冥想”“闭门造车”的效率要高多了。


 2016年上科大-南加大编剧班合影


 我很感谢和喜爱教授和同期学员们,现在也和他们保持着良好的交流。在结课的时候,大家不但收获了一个高质量的完整电影大纲(和第一节上课时的草纲相比,我们都惊讶于自己进化的速度),还有很多良师益友。我所学到的一切,都放在了之后京剧猫的电影剧本、我创作的小说,以及其他的创作内容上。对于学到的一切,我常有“越用越明”的感受,也十分怀念和感激这次课程。感谢上科大和南加大,如果还有机会,我愿意再来参加进阶课程。




 06 搭建人物和读者的鹊桥




 Q:本周三你参加了上海书展,举办了读者见面会和签售会,感受怎么样?作为小说作者和作为编剧,是否有不一样的体验?


 签售会的感受很不同,也很有趣。作为编剧时的我,很少有机会直接和观众交流、听到他们的反馈。但是作为作者,签售会就是我非常看重也很享受的时刻了,在这里我可以和众多读者们面对面的交流,我会讲述一本书背后的故事和趣闻,也会和读者们探讨故事与人物,听他们的理解,一起大笑或吐槽,往往也能收获良多。一本书连接了我和读者们,而我作为桥梁,也把书中的人物带到读者眼前。


 读者制作的《眼宗外传》人物手绘明信片


 我常觉得作者就像一座鹊桥,用自己的才华写故事架桥,让人物和读者有缘相见。对我来说,写故事就是结缘的过程。这一点做编剧时也是一样。不同的是,编剧更像一个手艺精湛的工匠,往往是和其他编剧一起合作,听取诸方的意见,各司其职,共同打造一部剧本。剧本的目的是为了拍摄和演绎,剧本本身是建筑蓝图。而小说作者更像一个身怀绝技的独行侠,拿影视来比喻,就是要自己承担“编剧、导演、演员、灯光、美术、剪辑”等所有工作,文字本身就是画面,是声音,是光,是美,是呈现给读者的、由作者一人打造的世界。两者都是不容易的工作,获得的快感也很不一样。编剧会因为剧本被很好的拍摄、演绎出来而获得成就感,作者会因为作品完整的呈现了自己的想法、能被读者读到而获得成就感,观众和读者的反馈也是所有创作者的动力。


 说到不同,如果同一个故事让我来写剧本和小说的话,剧本我会更注重结构和对白,起承转合和悬念的设置,会考虑拍摄的难易程度和观众的需求。小说我会更深入人物的内心,会注重文字本身的美感和质感,选择更多样的视角,用独特的表达方式带给读者别样的阅读体验。“影视是呈现的艺术,小说是隐藏的艺术。”写小说和写剧本有共通的地方,但在故事叙事上的指向,往往是“相反”的。



 《京剧猫》有幽默、成长为主,辐射了大小朋友们的优秀动画;有热血、冒险为主,吸引青少年和成年读者的精彩小说;有轻松搞笑的周边漫画,也有亟待上映的大电影。我作为开发了四项京剧猫作品的内容主创之一,非常感谢观众们一路的肯定和建议,也悄悄告诉大家,京剧猫的故事,精彩的还在后面。



 编辑 :  Shu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