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论坛 展览/论坛

在色之境 ——《色彩理论与应用》《油画与综合材料》课程作品展

【活动预告】

海报 浅色版

 

 

展览地点

Exhibition Venue

创意画廊&北楼大厅

SCA Gallery & North Building Lobby

 

开幕时间

Openning

84日 周二 16:00

16:00 Tuesday 4th Aug

开幕导览 欢迎前来

 

 

IMG_257

 

在色之境

《色彩理论与应用》、《油画与综合材料》课程作品展

 

南十字座彩色漫画

《南十字座彩色漫画》

励益岚,60x80cm,布面丙烯绘画,2020

 

山

《山》

杨子健,50x60cm,布面丙烯绘画,2020

 

Reproduction&Transformation of Gardanne

Reproduction&Transformation of Gardanne

金鑫,50x40cm,布面丙烯绘画,2020

 

授课教师:   

课程助教:   

 

参展:

   鑫、秦琪凯、刘凯雯、傅欣毅、

李杰婕、李怡然、何家宇、杜   嘉、

杨之杰、沈霄伊、陈奕璇、励益岚、

王舒然、杜梦菲、颜啸峰、赵楚一、

李昳雯、刘紫晔、王子卓、王子瑜、

刘沛钊、满   闯、陈叶增、陶   醉、

杨子健、王杏之、张嘉仪、刘   欢、

丛培珊、朱语嫣、黄轶文、胥欣汝、

罗雨威、谭暄千、褚刘薇、左雨晴

 

 

前言:在色之境

——王颉

 

本次展览汇集了《色彩理论与应用》、《油画与综合材料》两门课程的近百幅学生作品。这些作品既是他们学习成果的展现,也可以看作是,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时间阶段里,学生们心绪情感的艺术表现和生命体验的视觉记录。

 

第一部分是《色彩理论与应用》的基础训练,在色相环、色立体的基础上对色相距离、色彩明度、色彩纯度进行单项练习,使学生在色立体的框架下建立一个认识和思考色彩的基本模型。这部分课程的进行正值疫情期间,网络将相隔数千公里,散布在十几个省份地区的2 4名同学汇集在一起,从讲解曼塞尔系统与奥斯瓦尔德系统的差异,到分析固有色、环境色、观念色的演化过程,再到追溯现代主义形式语言的内在逻辑,屏幕上复杂的理论课程代替了教室里的手绘实践,虚拟空间代替了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涂抹颜料的乐趣也让渡给了电脑操作,特别是,不同设备屏幕的显示色差,这些都成为了这次色彩教学面对的挑战。

 

色彩自身的“特性”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有的色彩和色彩关系都可以被数字精确的标注和锁定,上百万种色彩差别也都可以在色立体模型中找到对应的位置。这也是新的色彩教学区别于传统色彩写生教学的认识基础。

 

班上学生都是优异的理科学子,对数字与图形的熟悉让他们在电脑配色和图形设计中迅速进入研究状态,当我把作业的每个分项配色限定到很小的范围时 ,色彩微妙差别对整体配色的影响就一目了然 。从课程作业情况看,这种练习有效的使学生养成了理性思考色彩的意识,为后面的「色彩构成创作」打下基础。

IMG_261

 

 

第二部分是返校后,《色彩理论与应用》课程在教室进行的作业内容,集中在「色彩构成创作」和「自由色彩创作」两个专题。课程对「色彩构成创作」的要求,不同于传统设计领域的色彩练习,在围绕色立体进行配色思考的前提下, 会更多的强调“艺术性”和“精神表达”,借鉴「硬边绘画」的创作方法,要求原创的构图和配色,所有作业要用丙烯颜料手绘完成,其视觉本质是一张充满设计感的抽象绘画,因此对画面结构、配色设计、制作品质均有高标准要求。

 

另一个是「自由色彩创作」专题,强调色彩与综合材料的结合,发挥艺术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以及色彩对主题的推动作用。在返校之前,“色彩课”已经完成90%的课时和内容,在返校后的两个多月里,同学们又额外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竭尽全力将手绘作品最终完成。这些色彩丰富、构图生动的作品背后,是学生们意志力的支撑和学术态度的体现。

IMG_262

 

 

第三部分是暑学期的《油画与综合材料》课程作品,这门课是以油画为主的综合绘画课,也是《色彩理论与应用》课程的补充和拓展。从76日开课,到本次展览前夕,20多天的时间里,同学们用极大的艺术热情和专注投入的作画态度,创作出一批精彩动人的作品 ,题材涉猎广泛,形式语言丰富多样,材料上勇于探索试验。其中不乏第一次接触油画和丙烯的同学,从适应材料,到不断的尝试、调整,顽强的一笔笔叠加、覆盖、修改,直到一幅幅出色的作品完成。短短时间内,同学们丰厚的收获,也让我愈加相信,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获得高质量艺术学习的机会,每一个人也都有独特的艺术天赋,寻找到这个属于他(她)个人的艺术敏感点,把它激发出来,是艺术教育的重要方向。

IMG_263

 

 

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从来没有真正的本我,人永远是通过外界的变化来感受与塑造自我,并凭借技术构建新的主体性。如果世界在某些方面开始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我们可以把握的真实,更多的是自己的感知与行为。而艺术的作用或是将我们的感知与行为,引向更本质的“善”和更多元的“美”。当一笔一笔颜料在画布上铺展,看到学生们专注而投入的创作,一幅幅生动画作从无到有的诞生,会有一种错觉,这个世界明天会发生什么,那就再说吧。此时此刻,年轻的生命正在画布上创造着一个于“他”或“她”的专属世界,一个与外部世界平行的内心领地。

 

艺术终究是现实世界的转译与投射,画笔真实的记录了我们的情感与思绪,从无躲闪。好的艺术是“诗”与“史”的结合,那是伟大艺术的理想状态。董希文先生说“一笔负千年重任”,专注而投入的做艺术,即使小小的画面也可以“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IMG_264

 

 

科研油画

——上科大学生的独特“画风”
生命学院实验室的工作服被派上色彩战场

 

课程照片1

 

课程照片2

 

课程照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