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学生 毕业学生

李嘉鹏毕业感言

我在创艺CASE的日子

1. 初入上科大

先来自我介绍吧,我叫李嘉鹏,本科就读于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的汽车专业。本科毕业之后,gap2年,期间做过期货和汽车行业的工作,随后重新考研,并最终选择了上海科技大学的CASE实验室。

初入实验室时,我对这里窗明几净的实验室环境,大量的高端设备和高效的人员配置印象尤为深刻。新生见面会上,导师杨锐教授幽默风趣的人生态度和著作等身的成就,让我认定未来定是充满乐趣和挑战的三年。经过研一的材料专业的学习,在和自己的指导老师翟梓融老师和武颖娜老师两位研究员讨论之后,我选择了增材制造的多物理场数值计算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2. 科研和生活

研二正式加入实验室,成为了一名科研人。也是在这一年,我遇到了很多优秀且有趣的师兄师弟。仔细想来,那段时间最快乐的日子就是,每周和同学们约定某个时间一起去绿地广场的汉堡王吃汉堡,然后聊着这一周科研工作的趣事,也会偶尔吐槽一下难做的实验和进展不顺的模拟计算。只是后来绿地广场改为写字楼,大家的科研任务也慢慢多了起来,聚在一起的时候也便少了许多。

研二的主旋律是科研,组会每两周一次。CASE是个很大的实验室,全部60多位同学,除了自己的指导老师们,武主任也会亲自参加每一次的组会。老师们对汇报有问题的地方会给予耐心的指导,在多位老师指导和同学帮助下,我进步飞快。另外CASE实验室对于科研方面的经费一向是十分充足,学生对于所做的课题的方向也有着非常大的自主选择性,这些都使我受益匪浅。

也是在这一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这片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发展着。我和同学们结合当下新能源汽车的研究热点以及增材制造,完成了一个可用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工质的换热器,并参加了上海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大赛。当时在项目中我负责换热测试。一开始一窍不通,每天查资料,问行家,甚至问淘宝卖家,紧赶慢赶,在提交作品前一天完成了换热测试,拿到了测试结果。结果也比较理想,我们团队拿了第一名。当主持人宣告我们的换热器是大赛一等奖时,我们的队伍几乎是跳了起来。想来汗水是不会骗人的,那段时间经常到北京东路的五金小店里面,买各种管子,接头。扫一辆共享单车,沿路挨家挨户地去问有没有自己想要的零件。

科研需要有艺术来调剂,好在我是在艺术学院培养的,上科大的大师很多,经常能找到很有趣的讲座,我个人最喜欢的是我们学院王受之院长的讲座,每周基本上会讲一个主题,音乐,电影,绘画。王老师是个博闻强识的人,讲起课来滔滔不绝,从贝多芬讲到巴赫,从迪士尼讲到梦工厂,从建筑到家具,听起来十分畅快,也逐渐培养起了自己的审美。以至于经常和宁鹭同学开玩笑,等将来养老了,回学校,要不一起申请个艺术学位吧!

3. 抗疫

对于我这种天天熬夜到凌晨,第二天睡到八点半的懒狗来说,20223月那天凌晨五点,是我终身难忘的时刻。我被人从被窝里硬生生拉了出来,穿戴整齐,带上口罩开始了驻楼生活。我被分到了七号楼六层担任志愿者。每天的工作还是挺有挑战的,尤其是对我这个腰椎间盘突出的斜杠青年来说,每天弯腰拿饭,伸腰放饭的次数要180次,这简直是一种酷刑。除此之外,需要安抚同学们的抑郁和焦躁情绪,处理垃圾,协助药物调配等等。那段时间,经常发生的情景就是,当我干完活儿,同学们渴求地问询:层长,咱们啥时候可以出去啊?我安抚大家:再坚持一下,应该马上就结束了。” 我转头又去问导师,啥时候能结束。刚刚搬完物资的导师回答:再坚持一下,应该马上就结束了。让我感动的是,不少毕业生离校之际,给我发送了消息:辛苦你大半年的照顾。于我而言,学生工作更像是一种锻炼,一种责任,是我走向成熟的一个环节,而我在这个环节也收获了很多。

4. 就业选择

都说2022年的秋招是史上最惨毕业年(似乎每年都会有这个说法),我也切实体会到了求职不易。与当年本科毕业,简历放网上就会有HR联系的情况相比,这届毕业生面临的情况要更加严峻一些。好在除了互联网大厂招人少,比较难进之外,我投的大部分公司都发来了offer(当然这里面,翟老师和武老师对我的简历以及面试给出了相当多的指导和帮助)。男生对于飞机和汽车总是有着天然的好感,最后进入决赛圈的offer有两个,商飞公司上飞院的流体工程师,以及比亚迪上海规划院的自动驾驶工程师。综合比较之后,考虑到未来自动驾驶的发展空间更大一些,便选择了后者。期待自己能在汽车行业能够有更好的表现和收获。

 

写在最后

这或许就是我三年的CASE生活,平淡里面有一些惊喜,回头看来,更得的是感激。感谢CASE实验室三年来的栽培。感谢沿途所有慷慨提供帮助的人们,也感谢一直努力的自己,始终有勇气去拼搏。和CASE实验室缘分未尽,而我也要踏上未来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