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晚,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美丽科学”的创始人、科学可视化艺术家梁琰和“美丽科学”摄影师朱文婷在我校会议中心举行了主题为“美丽科学”的讲座。创意与艺术学院的首期“创艺·说”活动暨书院第十九期“艺术之光”讲座,现场座无虚席,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美丽科学”摄影师朱文婷以微距离拍摄的视频和摄影惊艳全场。一段金属置换反应视频带给了观众最为直观的视觉冲击——不同物质融合的变幻莫测,如松柏、如幻雾,栩栩如生。而另一段沉淀反应的视频则婉约飘渺,如初遇洛神时“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的意境。
“美丽科学”摄影师朱文婷
朱文婷说:“今天我介绍的首先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而是美。”她认为,美不应局限于一种形态,接纳并学会欣赏事物原本的样貌,往往就会发现许多未知的偶然惊喜。她还向观众分享了她的实验过程。从金属的选择到试剂浓度配置的差异,甚至是简单地更换加入试剂的顺序,每一点细小的变化都能带来焕然一新的美感。当大家他们眼前看到的视频只是几百次实验后精心挑选的部分成果,都不禁感叹美丽背后所需要付出的坚持和信念。
现场观众观看“美丽科学”视频
讲座后半段,“美丽科学”创始人梁琰博士用中英文双语向大家介绍了“美丽科学”的发展历程。他相信,科学拓展了人类观察自然的视野;因此,科学之美也是认知之美。
梁琰博士通过大量实例,阐述了历代科学家所探寻、追随出的科学成果之美:如20世纪巴黎世博会上以单细胞生物骨架为模板的入门建筑,晶体学的开创,微观分子世界模型的建立,等等…… 科学家们都是先被所要研究之物的美所吸引,继而产生深入地钻研的动力。
末了,他从红外显微镜下的化学反应入手,引出未来科学发展方向,如信息化生命科学、NASA建立的Europa设想,再次证明科学之美贯穿古今,是加速科技前进的动力之一。
“美丽科学”讲座现场
讲座结束后,观众踊跃发言,从“如何将可视化艺术应用于其他科技领域”、“如何平衡枯燥的实验过程与诱人的视觉呈现”等角度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想法。梁琰也表示,“美丽科学”的根本目的是建立一个更好的教育模式,从可视化的美感作为切入点,培养大众学习科学的爱好。他鼓励观众拍摄自己的实验过程,向“美丽科学”投稿;并从设计史、美学史中汲取养分,培养自己发现美的直觉和重塑、传达美的技巧。对于科研人员而言,学会挖掘科学之美会在科学上有更高的造诣。
“美丽科学”创始人梁琰
番外:作为理工科的学生,如何参与到展现科学可视化之美的实践和创作中去?应该使用怎样的设备来拍摄,平时又可以阅读哪方面的参考书籍?我们在会后也咨询了梁老师。
关于设备,梁琰认为,手机其实很好的拍摄工具,但如果拍摄对象比较小,他建议采购一台单反相机(或微单相机)和性价比较高的微距镜头。
在接受美国化学会(ACS)旗下的C&EN网站采访时,梁老师对于如何拍出像“美丽科学”一样的高质量视频,给出了三个建议:1)学习基础的平面设计知识,2)阅读Edward Tufte《定量信息的视觉显示》,3)花时间掌握一些好的绘图工具软件,类似Adobe Illustrator 或 Affinity Designer。
现场观众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