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

上海科技大学

机械(0855)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5 级版)


适用对象:上海科技大学机械专业 2025 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一、专业简介

本专业服务国家创新发展目标,针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新需求,聚焦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装备关键部件的设计、制造、控制核心技术及市场应用,以创意思维、人工智能、智造新技术深化应用为驱动,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通过与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等专业的深度交叉融合,解决国家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改造的核心技术问题。培养学生掌握解决产业界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注重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将学术潜能转化为产业影响力的能力。坚持“立志、成才、报国、裕民”的育人宗旨,聚焦数据驱动的创意、制造、控制,培养兼顾行业需求与工程技术革新的跨学科创新人才

二、主要专业领域

   本专业聚焦数据驱动的创意、制造、控制、检测、运行全生命周期智造生态的关键技术,为了形成人工智能、增材制造、传感控制等先进技术交叉融合赋能创意思维的培养特色,设立智能制造工程、检测与控制装备、数字工程三个方向。

1. 智能制造工程:聚焦高端装备下一代制造技术的理论体系和工程应用,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从几何精度驱动的传统制造向物理性能驱动的数字化制造转变的关键技术。内容包括:1)增材制造技术;2)表面工程及再制造;3)制造过程数值仿真及应用;4)机器人及自动化技术。

2. 检测与控制装备: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分析等研究高端装备制造和运行过程中的检测和控制技术。内容包括:1)精密测量;2)传感技术;3)诊断与控制;4)机器视觉;5)智能装备开发。

3. 数字工程:面向未来产业应用场景,通过创意设计探索前沿技术。强调“人工智能+”、“数字孪生+”、“XR+”等智能技术的设计理论与方法,聚焦以人工智能与创意为核心的技术实践。内容包括:1)跨媒体创意;2)智能交互;3)多感官体验设计;4)情感计算;5)多模态学习;6)具身智能;7)数智生态。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通过建立创新引领(Creativity)、前沿技术驱动(Cutting-edge)、协同培养(Coordination)、竞争力导向(Competitiveness)的培养体系,以工程能力全链条培养为特色,强调创意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产教融合,技术为体,工程为用。聚焦数据驱动的创意、制造、控制闭环生态,培养学生将人工智能、增材制造、传感、控制、交互设计等交叉融合赋能创意思维的能力。为国家输送能参与国际竞争、具有跨界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创新型机械工程技术人才。具体要求为:

1.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 掌握机械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熟悉行业领域的相关规范,掌握解决产业界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在机械行业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承担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实施、工程管理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国际视野。

四、学习方式及修业年限

本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全日制学习方式,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最长修业年限不超过4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采取产学研合作的方式进行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需到实践基地进行项目实践,以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培养质量,推动产学结合、协同育人。学生在企业或实践基地的专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得少于1.5年。

我校建立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双导师指导制,加强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指导。导师包括来自我校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指导经验的研究生导师,以及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须被学校正式聘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行业导师)。

五、课程设置及必修环节

学校按照机械《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进行课程设置,鼓励研究生根据需要跨学科修读课程。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两大板块,其中公共课板块设置公共基础课程、公共选修课程两个子板块,专业课板块设置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专业前沿及学科交叉课程子板块。其中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在学校集中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前沿及学科交叉课程板块中的实践类课程、校企联合课程等可在学校或企业(行业)开展。

课程学习原则上在1年内完成(部分实践类课程除外)。学生在选课结束前需要提交一份由双导师确认的学期选课登记表。

有特殊培养要求的学生,其培养计划(含选课计划)需由双导师批准,向相关委员会提出特殊申请,获得批准后,可按获批后的培养计划完成选课。

对于从我校本科毕业继续攻读我校硕士学位的学生,本科期间修读过的研究生课程,可以申请学分认定。原则如下:

1. 申请课程必须为研究生专业课程。

2. 申请课程成绩至少为B+

3. 认定课程不得超过2门。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总学分不低于33个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低于32学分,培养环节(必修)1学分。具体要求如下:

机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学分汇总表

类别

最低学分要求

公共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

思政课程

3

10

英语课程

3

伦理课程

2

公共选修课程

管理课程

2

专业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

15

22

实践教学课程实践部分不低于8

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前沿及学科交叉课程


培养环节

1

总学分要求

33


(一)公共课程≥10 学分

1. 公共基础课程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必修)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1学分,三选一必修)

3)综合英语 IIV1学期,2学分,必修)

根据入学分级测试成绩,非免修的要求必修12学分的《综合英语 I~IV》系列课程。获得免修资格的研究生直接获得4学分:《综合英语 I(免修免考)》2学分和《综合英语 II(免修免考)2学分》。

4)专业英语考核(1学分,必修)(参见专业英语考核实施细则.docx

5)科学与工程伦理(2学分,必修)

2.  公共选修课程

创新创业及工程管理类课程至少1门(2学分,限定必修),可选课程包括:《创业管理》、《运营管理》和《智慧供应链》,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提升需要进行选修。

(二)专业课程≥22学分

专业课程总学分需不低于22学分,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总学分不低于15学分,实践教学类课程中课程实践部分不低于8学分。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类课程(≥2学分,限定必修)和专业相关基础课程(≥3学分,限定必修);专业核心课程是掌握本学科专业系统专门知识、拓宽理论基础、提高专业能力的重要课程,其中包括实践教学类课程;专业前沿及学科交叉课程是进一步拓宽专业理论基础、扩大知识面及提高相应能力的课程。

其中工程技术实践课程,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要求如下:

1. 从产业应用场景出发设计课程内容及作业,在授课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问题分析、相关知识学习、方案论证与迭代,最终完成课程作业。完成课程作业时采取项目制管理,团队协作。IIIIIIIV四门分配到前四个学期完成,每门课是2学分,共计8学分。

2. 考核方式为学生就课程作业进行现场展示和汇报,由行业导师和授课老师共同进行考核和认定。学分认定标准如下:

课程作业类型

学分认定标准

认定学分

原创作品

产品原型

系统原型

1.基本完成

2.有创新性(需佐证材料)

3.行业先进(需佐证材料)

2

本专业鼓励研究生根据需要跨学科修读课程,如果学生选修培养方案外的课程,原则上应与学位论文课题相关,且征得导师同意,课程学分可计入专业前沿及跨学科交叉课程学分。具体课程可参看每学年开课计划。(参见机械专业硕士课程设置.docx

六、培养环节要求

培养环节包括产业报告、校内实践、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及专业实践的项目实践部分,培养环节不低于1学分。我校的专业实践包括实践教学和项目实践环节(专业实践训练),采用课程实践(不少于 8学分)和以项目研究形式的分段实践,两部分相结合开展。

1.产业报告(1学分)

学生在学期间需修读完成产业报告系列课程。(参见产业报告实施细则.docx

2. 校内实践

校内实践环节可通过担任助教或助管两种形式完成,为硕士阶段必修环节,通过考核后才算完成,考核方式由主管负责老师确定。

3.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应包括学位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学位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预期成果;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安排等。开题报告一般应在第二学年秋学期结束前完成。如果学生开题报告未按时完成,原则上需延长一个学期毕业。(参见硕士研究生开题中期实施细则.docx

4. 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主要考核研究生在培养期间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拟解决的途径、下一步工作计划及论文预计完成时间等。中期考核应距离答辩至少半年。如果学生中期考核未按时完成,原则上需延长一个学期毕业。(参见硕士研究生开题中期实施细则.docx

5. 项目实践

专业实践中的项目实践环节,应依托工程技术项目中的实际工程问题开展,双导师指导研究生制定《项目实践工作计划》,明确具体任务和考核要求。实践内容要具有一定的工程技术难度和工作量,体现所解决工程问题的成效。实践结束后研究生须撰写《项目实践总结报告》,双导师填写审核意见,并组织专家组在毕业答辩期间进行考核评价,重点审核研究生完成专业实践任务的情况和取得的实践成果等内容。项目实践的时间应满足行业联培项目要求,且不低于国家要求。

机械(0855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设置一览表

培养环节名称

学分

性质

修读或考核学期

学分下限

产业报告

1

必修

在学期间



 1

校内实践

0

必修

第一学年秋学期、春学期

开题报告

0

必修

一般应在第二学年秋学期进行

中期考核

0

必修

距离答辩需要相距至少半年

项目实践

0

必修

在学期间

七、学位论文和评阅答辩要求

学位论文选题应聚焦本行业领域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是工程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的设计等方面的专业研究。内容应与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实现企业技术进步和推动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一般应与项目实践相结合。

学位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由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本人独立撰写完成,具备相应的技术要求和较充足的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学位论文撰写应符合学校相关要求。论文内容可包括调研分析、案例分析、工程设计、技术研发、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成本评估等内容。

学位论文类型为专题研究类论文、产品设计类论文等形式,鼓励结合工程前沿技术研究、重大工程设计、新产品或新装置研制等进行撰写。具体形式要求参照国家、各教指委的相关规定。

八、创新成果要求

机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成果要求须满足下列中至少一项,且署名单位包含上海科技大学:

1. 取得与硕士论文相关的技术研发成果(专利、软著、行业标准等)。

2. 取得经联培单位及学院学术委员会联合审核认可的研究成果(工程设计图纸、产品可转化原型、参展参赛作品等)。

3. 发表与硕士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具体创新成果要求细则。(参见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成果要求细则.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