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论坛 展览/论坛

把自己放到风景中——记创艺学院三次观展活动

美育与智育相辅而行,方能培养出更全面的人才。美术馆及其他公共艺术空间,作为开放的艺术学习场所,拥有着丰富跨界的展品资源和多元拓展的教育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浸润式、体验式和自主式的学习体验,全面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以及艺术素养。对于上科大创艺学院来说,美育教育不仅深刻融入学院的课程体系,更在其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第二课堂”的角色。今年秋季,创艺学院第一批工业设计新生,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先后完成了三次观展活动,领略了不同时代、风格和形式的艺术作品的魅力,并感受到了艺术家们对当下和未来多样主题的不懈探索。


“抽象艺术先驱:康定斯基”展 

&

“万物的声音”蓬皮杜中心典藏展


作为抽象艺术的先驱,康定斯基深刻推动了 20 世纪及 21 世纪的艺术发展。今年正值康定斯基诞辰 155 周年,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联合呈献了《抽象艺术先驱——康定斯基》展览。这是康定斯基在中国的首个大型回顾展,汇集了蓬皮杜中心的重磅馆藏,涵盖画作、手稿、版画作品。9月19日,创艺学院首届20名本科生齐聚黄浦江畔的西岸美术馆,在学院老师以及美术馆讲解员的细致解说下,深入了解了这位艺术大师各人生阶段的经历与作品,全面领略了其里程碑式的职业生涯。



随后,同学们又参观了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倾力呈现的第二个常设大展——“万物的声音”。该展览以“物”贯穿叙事,溯源现当代主义史的发展流变。展览汇集了超过160件蓬皮杜中心馆藏力作,以18个展览章节带领观众深入20世纪初至近年全球化背景下艺术先锋运动的腹地。展览让同学们充分领略到了艺术品和艺术家面貌的多元性,由画家、作家、雕塑家、导演、摄影师、设计师、建筑师等依托丰富媒介创作的作品也颠覆了同学们对艺术的固化理解,激发大家对于艺术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至今展开了多样的思考。



“刘小东:你的朋友” 

&

 “陆平原:第一个艺术家”


9月25日,创艺同学们来到外白渡桥边,漫步苏州河畔,参观四行仓库,在旧书店淘宝,感受专属于上海的人文气息。在学院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UCCA Edge开馆后的首位艺术家个展——“刘晓东:你的朋友”,跟随艺术家的笔触感受所处时代的变迁。傍晚时分,同学们来到没顶画廊参观陆平原个展“第一个艺术家”,与艺术家面对面对话,感受年轻艺术家的创意畅想。

作为中国现实主义绘画传统的当代继承者,刘小东于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主要作品醒目明晰地展现了中国进入新时期的时代变迁,其作品中对影像和摄影的敏锐感知被策展人杰罗姆·桑斯称之为“作为摄像的绘画”。本次个展共分为“匿名的行走者”、“再回故里”、“你的朋友”三个章节,作品不仅展现了艺术家的人生轨迹和不同阶段的创作思路,更反映出现实下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与精神状态,冷静而客观地记录了我们所处时代的变迁。



“第一个艺术家”是陆平原在没顶画廊的第四次个展。展览围绕法国动画片《巴巴爸爸》里面的一位艺术家角色“巴巴伯”(Barbabeau)展开。陆平原以巴巴伯的身体特质作为灵感创作了三个相对独立的系列:“影子的影子”、“语言玩具”和“黑色自然”,创作媒介包括纸本组画、综合材料绘画及雕塑装置。对陆平原而言,巴巴伯是“无形与有形之间最美妙的结合,但同时又充满创造艺术的矛盾:他身体代表了未知和无限可能的同时,却在模仿人类创造着常规的艺术品”。本次展览也激发了同学们对于卡通世界和创作艺术本身之间多样的可能性的兴趣和思考。



  Prix Pictet 百达摄影奖展览:希望


10月23日,在学院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的足迹来到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参观百达摄影奖在中国的首展“希望”,通过12位摄影师不同的解读视角,同学们产生了全新的对于人类、对于世界的思考。

百达摄影奖(Prix Pictet)是以摄影和可持续为命题的国际前沿奖项。自2008年成立以来,该奖项每一年半举办一次,旨在以摄影的力量吸引全球关注人类共同面临的议题——尤其是环境问题。百达摄影奖第八届主题“希望”,为艺术家提供了广泛的创作可能,并与奖项最为关注的可持续议题紧密联系。透过镜头,摄影师们探讨了回收资源、重新造林、科学和医学的发展、通过前沿技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等丰富的议题。在人类面临多重逆境的当下,我们仍然能够看到各个可持续发展领域兴起的积极行动,感受到其中潜藏着的“希望”。



同学感想  


刘禹彤:

康定斯基作品展和万物的声音艺术展是在西岸美术馆举办的两场重量级展览,我们在撤展的最后一天跟随老师前往参观学习,踏入了现代艺术史中最为重要的一章。

画面分崩离析、抽象扭曲是展览中的画作所具备的共同特点,几何符号和丰富色彩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具体对象对观者的干扰,让观者能够更亲近于画面背后的世界,欣赏艺术家内心的展现和精神的震荡。而现成品的利用和新创作思潮的影响,又为该时期的作品开拓了新的方向。

总而言之真的是一次受益匪浅的看展经历~~


邓宸希:

有幸参观刘小东的个展《我的朋友》。漫步在展厅内,走过作者在故乡乡间记录的农人、在美墨边境记录的移民以及漂泊半生后回到北京记录的老朋友们,以如摄影一般的绘画方式,醒目而明晰地刻画了中国进入新时期的时代变迁,用画笔记录上演的种种社会现实。二层展厅陈列着一幅幅作者“朋友”的肖像,不仅是朋友,还包含亲人。展出最后观看了记录创作过程的电影,数十年人生闯荡后再归故里,画出一张张肖像,作者的深情融合在写实的笔触里,岁月不饶人,岁月亦如歌。第二人称叙述的展名《你的朋友》,展出作者的朋友。然而看到最后,会发现连同作者在内,也是观者的朋友。


樊奕辰:

“许多希望,都要靠绝望加以衬托。”这是我看完《希望》展后最直观的感想。摄影师捕捉那些在贫困地区或是战争地区人民的生活:残废者自制的假肢尽显个人风格,沙漠中的提琴艺术家与他的提琴共享沧桑,遭受命运压迫的女人将自己的不幸转化为爱,去爱护那些同样拥有不幸遭遇的孤儿们……对我而言,印象最深实属那位坐在沙尘中的妇女,背后是她那正在被铲车铲平的家以及亲人长眠的墓地,而她确执意要看着这一切的消失——坐在木椅上,面带着微笑。我不明白为何她仍能笑着面对她过去的破碎,甚至猜测过是否是摄影师故意曲解为“希望”,而老妇人本身实是“绝望”。后来我明白了,“希望”是关于“活着”的执念,是随着磨难的发生愈发明亮的点点星火。这是这些人民可贵的品质,是他们对生活的最倔强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