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西方艺术史》是创艺学院开设的一门面向全校的艺术类通识课程,旨在培养从事理工科专业同学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们对于世界历史发展以及文化演变的基本知识的了解,适应国家提倡的跨学科与跨专业教育的普遍要求。
授课老师
本课程由外聘教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兼任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顾卫民主讲。顾教授曾经在其服务的华东师范大学以及所访问的香港中文大学开设过相关欧洲艺术史课程,主要研究教会历史、葡萄牙与荷兰海洋帝国史以及西方艺术史,曾经在欧洲多所大学访问学习,特别在2006年至2008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艺术史系学习与访问,是上述领域富于专业知识的学者。
顾卫民老师授课(摄影:梁鸿淞)
课程现场(摄影:梁鸿淞)
课程内容
本课程从欧洲古代原始艺术讲起,包括希腊与罗马的古典时代的建筑、雕刻与绘画、早期基督教与拜占庭艺术、早期中世纪的爱尔兰人、诺曼人、维京人的艺术、墨洛温王朝以及加洛林王朝时代的艺术、罗马式样以及哥特式样的艺术、意大利早期与盛期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北部欧洲尼德兰地区的文艺复兴的艺术、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以及新古典主义的艺术。
课程创新特点
1.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讲授,艺术史的内容涉及建筑、雕刻、绘画诸多方面知识、同时也旁涉历史学、宗教学、哲学、考古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诸方面的学问,在讲授这门课程的时候,教师尽量给同学扩充和延展相关的讯息,如在讲授古典时代希腊与罗马艺术的时候,特别讲解一些近现代的考古学成果以及对于这些成果的新的解读。比如向同学展示诺曼人与维京人的船舶以及相关出土文物,在科隆和特里尔发现的古代罗马帝国时代的墓葬品等,还有早期罗马地下墓窟的壁画以及背后的寓意,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埃及法尤姆的墓葬肖像画等等;在介绍早期与盛期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时候,特别讲授了中世纪晚期以后在奥斯曼帝国紧逼之下拜占庭的带有希腊的柏拉图哲学思想东渐以及东部繁复华丽的艺术表现对于意大利文化界的影响,由此引发该国文化思潮的改变,从而使得此一时期的文艺复兴绘画带有某种柏拉图思想的理想主义的特征,这些讲解都涉及到艺术图像以外的知识背景问题。
科隆罗马-日耳曼文明博物馆所藏罗马帝国时代玻璃器皿
雅典拜占庭文明博物馆所藏公元3世纪的牧羊人雕像
伊斯坦布尔原拜占庭文明博物馆(原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圣母玛利亚马赛克圣像(约1261年)
雅典卫城阿瑞斯替翁神庙柱头局部
雅典卫城山门柱子局部
罗马科洛松斗兽场拱券局部
2.注重艺术史发展的阶段性以及连贯性的结合。教师在讲解某种艺术风格的产生与发展的时候,注意解释其中的一些因素与先前的艺术风格的联系。如肋拱和窗花玻璃的艺术早在罗马式样的建筑中已经有出现,只是到了哥特式样的时候才有较大的凸显。回廊内院在中世纪早期的修道院中已经出现,在哥特时期又进一步发展下去;又如罗马帝国时代建筑工程技术的诸多方面如拱圈、水泥使用、港口、城市规划以及要塞建设都在拜占庭建筑艺术中充分地延续下来了,并对于后世的建筑技术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教师以此引导同学理解艺术史风格的变化以及演化的观念。
雅典帕特农神庙柱式
图拉真圆柱雕刻局部
3.细部的放大与场景的复原。在给同学讲解某些重要的历史建筑物以及画作的时候,注意放大以及还原作品的细节,这样有利于让同学从直观的和立体的角度深度认识作品的内涵。比如在讲解旧圣彼得大教堂这座已经被拆除的不存在的建筑物的时候,教师设法从考古遗址、文献资料、博物馆中的模型以及拉斐尔的绘画中找出原先的位子、地下室、正立面、回廊、钟楼、内部场景、祭坛所在以及具有独特风格的所罗门柱子等,让同学了解该历史建筑物的外部以及内部结构。在给同学分析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到来》以及《春》的时候,将作品分割成多幅细部来分析其中人物脸部、身段、表情、手势、服饰、风景、植物、花卉、云彩、线条、透视以及绘画中蕴含的典故等等,以此凸显作品与以前的艺术风格的同异和个别的特点,由此让同学更多地了解重要的艺术品在历史上的地位。
乔托《犹大之吻》局部
波提切利《春》局部
达芬奇《岩间圣母》素描局部
4.教师将亲自考察访问的经历以及所收集的资料在讲课中与同学的分享。由于授课教师本人在欧洲各国和地区有较为广泛的旅行以及访学的经历,所以在讲课时特别注重加入一些亲自考察过的重要的历史建筑物以及历史遗迹的内容。比如原拜占庭帝国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科拉教堂、卡帕多西亚洞窟艺术等拜占庭艺术的代表作,期间使用的图片大部分为教师本人拍摄;另外还有加洛林王朝的洛施尔门楼、原神圣罗马帝国最大的罗马式施佩尔主教座堂、哥特式的科隆大教堂以及斯特拉斯堡教堂等等,教师以自己的考察经历向同学讲解这些建筑物的内在与外在结构;教师还讲解了一些亲自访问过的重要的博物馆如雅典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雅典卫城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卢浮宫、梵蒂冈博物馆、科隆德意志-罗马文明博物馆、特里尔罗马文明博物馆的收藏品。这种讲授的方法使得讲课时能够合理安排内容叙述以及图片的播放,将同学带入当时的历史和艺术的场景之中,使得同学掌握重点所在。
原圣索菲亚大教堂立面的扶壁
斯特拉斯堡主教座堂侧面扶壁
5.本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和教学方法,教师特别注重讲解当时的社会与文化环境对于艺术发展与演变的影响。比如在介绍希腊与罗马艺术的时候,强调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两种不同的类型即小型的城邦制国家与大一统的罗马帝国在行政管理、城市建设、法律制度、对于境内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不同认知等等,这些客观的因素都是导致两种不同艺术类型的外在原因。在向同学介绍中世纪哥特式艺术的同时,也讲解到了中世纪城市的崛起、市民社会形成、文化以及经济的活动,特别是建筑业行会以及圣路加画坊的建立和运作,以及艺术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的社会地位。在讲解文艺复兴的时候,也特别突出意大利以及尼德兰地区在中世纪后期的社会发展以及经济活动以及当时人们普遍流行的炼狱观念对于艺术发展的影响等等。
斯特拉斯堡主教座堂正面的三王雕塑之一
科隆主教座堂中世纪的三王木刻之一
课程意义
本课程受到科技大学各不同专业同学的欢迎,成为一门同学热衷于选修的课程。同时也吸引了一些没有选上课的同学前来旁听。在同学所呈交的作业中也产生了一些选题比较好的和特别的小论文。比如有《古罗马输水道系统研究》、《安格尔绘画中的女性美-理想、真实、自然与平衡》、《基督在十字架上形象的发展与欧洲社会变迁的关系》、《Domus Aurea》、《不列颠长城》、《希腊美学思想下的艺术及其对于佛教的影响》等等。这些由不同的理工科同学撰写的小论文在许多方面显示出一些专业的特点如考古学知识的运用、外文资料的收集以及新的思想的火花。所有的同学在听课的时候都显得非常认真,在课后与教师有许多讨论,提出了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如古代欧洲东部地区的繁复华丽的艺术与经济发展和东方贸易的关系、绘画材料在艺术发展中的作用,巴洛克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产生与发展的不同的背后原因等等。
第一学期任课教师与同学合影
第二学期任课教师与同学合影
王受之副院长、顾卫民教授与部分同学座谈
感谢
本课程得到创艺学院领导、行政和教辅老师们的热忱关心。王受之副院长亲自解答过同学提出的一些问题,给予课程多方支持与鼓励。杨华老师以及瞿心仪老师也给予课程以很大的支持与帮助,助教沈嫣然同学和刘紫晔同学的认真负责都使得本课程的教学能够得以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