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风采 学生风采

毕业生说 | 张宇:风起青萍之末







张   宇

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

智造系统工程中心(CASE)2023届硕士生

  本科学校:

大连理工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在校情况:

2022年上海科技大学优秀学生

上海市“低碳生活,绿色未来”

青少年科技夏令营辅导员

(指导学生获得零碳创意方案一等奖)

2021上科-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研讨会志愿者

    兴趣爱好:

文学,诗词,历史,摄影,羽毛球,旅行

    毕业去向:

北京大学工学院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2019年7月我参加交大夏令营第一次来上海时就曾经过华夏中路,那时不曾想到后来会和位于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上科大产生联系,会与上海这座城市有一段三年的结缘。


人行万里念吾师,承恩阔步青云去。杨锐老师教给我“士志于道”的道理,他对科研的情怀深深触动了我,让我真正开始思考自己为什么要走学术这条道路,问道三载自此始。值得专注的事业,可支配的时间和高品质的生活,是本科毕业读研伊始立下的目标。但CASE三年的研究生时光里,我对科研有了更多的理解,兼顾科研工作者的情怀,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不一样的事物,这一点后来也成为我做科研的源动力。张振波老师是我科研的领路人,直到很久以后,我仍然记得在武老师引荐下,在创艺西楼初见张老师的夜晚。那些所有关乎过去的落魄、关于未来的惴惴不安,在老师的热情下一扫而空,留下的是问道科研的坚定与期许。得遇良师,有幸亦有缘。从课题选定、方案设计、实验结果分析到论文写作,从海报制作、开题中期答辩乃至未来深造去向,在整个硕士阶段张老师都给予我言传身教的指导和不遗余力的帮助。西楼深夜的长明灯告诉了我什么是科研的兢兢业业,组会上清晰的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给予学生切实可行的意见。我的研究方向是金属增材制造,正是张老师的严格要求让我的科研之路有了一个较高的起点,第一篇文章发表在中科院一区SCI期刊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CASE提供的实验条件,让我有机会熟练掌握各种先进设备,尤其是扫描电镜的使用,至今我仍记得每一次用电镜观察到新结构时的那种回归科研本源的乐趣。还有CASE的“happy hour”,对于已经多年不怎么过生日的我,也是非常有爱了。


图片


科研经历更多的是平淡而孤独的日复一日,很多时候都在靠自己去摸索,去尝试,去学习。记不清多少次踏着零点的月光而归,记不清多少次停灯向晓抱影无眠,叩问内心是否后悔过这一路的颠沛。光影在实验室的窗前流转,很多次推开门偶然透过落地窗的一瞥,远方的地平线上,橘子正跌进迢迢星野。


图片


三年里,每一年的心态都不一样。在困守宿舍方寸之地的焦灼中,2022被疫情偷走了三个多月。时光匆匆,转眼第三年中秋,用贺铸词格填了一阕《临江仙》,也是当时的真实感受了:

  

三十六陂烟月改,

又逢鸿雁归时。

垂杨长短系秋思。

西风今日酒,

丹桂旧年枝。


图片


End


长夜迟迟,而后星河欲曙。秋夜里收到期刊编辑的回信,眼前忽而回到三年前的夏天,我望着黄浦江彼岸的烟火,映出少年眼里的光。后来也收到帝国理工、上海交大等国内外高校的博士offer。风起青萍之末,因为年少时的心心念念,让我似乎在每次人生路口,都选择了对于当下而言最难的那条路,大概也因为自己骨子里从来都不是一个安分的人吧。所幸自己从未放弃,所幸每次在最黑暗的时候总有人间一两风,圆我十万八千梦。而今万般熙攘化清风朗月,知来处,明去处,我亦不再畏惧。


还记得答辩前,昌海老师感慨说,“你的毕业论文至今没拿过一个良,希望继续保持下去。” 回头看,在上科大的三年还是有许多遗憾的,这也许是人生的常态,但在CASE的求学经历教会了我很多很多,“希君生羽翼,一化北溟鱼。”


忽然想起从中考结束离开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那座小城,至今江湖夜雨十年灯。从长江之畔辗转塞北江南,回首千重山,不记来时路。这一路上所有致以善意的人们啊,但愿“他日水云身,相望处,无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