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成果 课程成果

《综合设计1:形态设计》课程成果展示

时间:2023年9月14日


地点:创意学院课程


课程简介

以人类未来为主旨激发学生的创新路径,将产品的视觉形态与前瞻的技术与应用语境融合,催生新的造型语意。过程中学生尝试从手工塑形、AIGC智能生成、三维软件建模和数字化制造成型的全流程。


指导老师

图片


廖树林,创意与艺术学院教学副教授,跨界设计师,设计咨询专家,同时也是北欧珠宝和日本艺术品收藏家。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和英国伯明翰艺术设计学院,曾在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执教超过十五年,并出版《产品设计的消费者分析》和《产品用户调查》两本个人专著。个人专业方向主要是品牌战略与设计管理、产品与用户分析、服务设计、跨界概念产品开发,曾服务于丰田、雷克萨斯、现代、松下、三星、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进博会等多家国内外顶尖企业与机构,并在上海多个美术馆担任演讲人和艺术培训专家。




图片



邹悦,创意与艺术学院助理教授,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设计学博士。作为一名跨学科的设计师和设计研究者,他的研究领域包括生物数字设计(跨媒体设计),后人类学,流行文化研究,技术哲学和生态人文学等。他通过设计连接这些不同的学科领域(自然、文化和技术)形成了混合性设计研究空间,并用设计对日常生活的未来进行推测与批判面向人类和自然共同的福祉。他将设计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把设计实践作为一种跨学科诗意的研究工具。使用个人设计作品作为研究对象所创作的文章在学术期刊Futures发表。其设计作品多次被展出,包括斯德哥尔摩设计周,米兰设计周,伦敦设计周等。


学生作品介绍



张伊乐《融合鳃》

这是一个可以破解部分人类对水的恐惧,尝试水下生活的“活的面罩”。佩戴者可以直接用鼻子在水下进行呼吸。面罩的空腔融合了大量活体毛细纤维以捕捉水中溶解的氧气并暂时储存,面罩尾部与佩戴者连接的传感器会将检测到的人体数据实时计算出理想供氧量,更高效地支持水下生命活动。早在上世纪90年代,科学家利用非对称聚二甲基硅氧烷的膜材料从水中分离溶解氧,制造第一代“人造鱼鳃”,但受困于原型机造氧效率低下而无法实际应用。我的设计将核心原理改为培育单体微小,但组合后具备巨大展开面积的活体毛细纤维来捕捉氧气。面罩外形取自蝠鲼,为佩戴者面部提供柔软的包裹。

图片
图片




俞欣楠 《柔之骨》

在未来的社会,人类将面临生存环境的改变:远距离低重力太空飞行将遭受骨质流失;迁移到强引力场星球就要求骨密度迅速增加;即使居住在地球,高速交通工具也向骨骼强度提出了挑战。此人造物专为我们的脊柱设计。它是一个适度的、有限的寄生体,与背部的皮肤紧密相连,并通过神经网络包围骨骼。它通过内部受体检测人体脊柱的生理状况并收集反馈,通过神经网络和内部受体提供适应性强的物理和生物支持。它分为三部分,颈椎的第一和第二节,腰椎中间,以及尾椎和骶椎交汇处。这些组件通过外部神经电纤维进行通信。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李睿熠 《血糖蔓》

血糖蔓是为糖尿病患者调节血糖浓度的人造植物。它整合爬山虎的吸盘、昆虫的刺吸式口器和人体胰岛A细胞与胰岛B细胞的基因,以患者多余的血糖和脂肪为营养、共生在患者腹部。内部两个独立组织分别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负反馈调节机制下维持患者血糖浓度。病情转好,藤蔓会逐渐收缩变薄,最终休眠,病情复发时则被唤醒。糖尿病患者同时承受病痛、频繁的药物精细化注射、感染风险和精神压力。设计师将生物技术融合人体系统,希望消除糖尿病患者痛苦,将治疗可视化,实现糖尿病治疗全流程的革命性改变,探索人造生命系统与人类的共生关系。

图片
图片
图片




付悦《Levitate X》

在消费主义的裹挟下,鞋履设计失去了对创新的热情,大量产品依靠改变颜色面料即可获得热度,逐渐陷入同质化陷阱。同时,市场饱和也导致产品过剩,无意义的资源消耗引发了我的深思。作品旨在反思这个问题,并传达可持续设计创新理念。LevitateX的大底由两个半透明不规则球体组成,被数字生成的方式进行大量镂空,整体结构充满弹性,空气可以在孔洞间自由流动,兼具轻量化和材料的低占用。高强度和超轻量的碳纤维底板贴合脚型,也有很好的支撑性。大底和中底之间基于用户体重和运动模式,采用精确计算的枝杈结构连接,强化了“轻盈”这一形态语义,并支持无库存的完全定制化。

图片
图片
图片




王馨晨《寄居耳机》

一条“耳机对当代人有多重要”的话题在一天之内引发了1.8亿浏览,所有的讨论都指向了耳机在当代的新作用——隔绝世界。摘下耳机跟人打招呼,成为了21世纪的脱帽行礼。“寄居耳机”可以通过捕捉环境中的不同信息去改变播放声波的频率、音色,在听音乐的同时帮助人们兼顾外界世界。作品灵感来源于寄居蟹,耳机硬件寄居在外壳之下,随时间流逝,外壳会逐渐长出“须”,如同螺壳外长出的海葵。“须”可以接收外界信息,例如当时的温度、风速,又或是汽车驶过的声浪、同伴的声音。人们可以定制特定生长时间对应的“须”的形态,同时人们也可以替换新的外壳,如同寄居蟹搬家。

图片
图片
图片




顾文歆  《情绪之光》

当今全球27%人口遭遇睡眠问题且日益严重,睡眠问题会导致人体一系列健康以及情绪上的失调。本设计通过光来调节昼夜节律,使使用者掌控自己的睡眠。设备分为眼镜和太阳能板。眼镜在不同时间段释放人体所需光谱的光,调节皮质醇和褪黑激素节律得以在特定时间起床特定时间入睡,调节昼夜节律从而改善情绪和机体。而模拟大王具足虫形态的太阳能板则是可以折叠存储和张开佩戴,也寓意了无光的深海与安睡的设计语言。

图片
图片
图片




沈诺青 《火星之息》

怀揣着对未知的敬畏与征服的雄心,人类的脚步终会踏出地月,直达火星。然而火星大气中有95%的二氧化碳,因此火星生存是太空探索的一大难题。我的设计,是一个供居住在火星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佩戴的轻便呼吸装置。作品由三个部件构成:呼吸面罩、输送气体的导管、和佩戴于肩上的环形气囊。我以鲶鱼的鳃为灵感,合成一种通过触须状的形态展开空气接触面积、高效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的生物作为火星呼吸装置的氧气来源。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