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年10月18日
地点:创业与管理学院报告厅
创意与艺术学院将于10月18日举办“人工智能驱动下的增材创新智造”会议,旨在促进人工智能与增材制造相结合领域的高水平科研合作与交流,重点探讨数字赋能对增材智造全生命周期中各关键技术的推动作用。
本次会议针对新能源、高端动力装备等领域的关键部件增材制造及应用展开讨论,尝试探讨从材料结构设计、过程模拟仿真、到自适应制造、检测认证、服役监控的闭环制造生态的可行性。同时,也探讨了增材制造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模型算法在AI for Science中的应用等颠覆性的创新思路。
本次会议分“材料构筑及性能”、“增材设计与过程仿真”、“创意决策赋能智造”三个专题展开研讨,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增材制造前沿交叉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应用。
点击图片,查看具体会议日程
9:30-10:50
主旨报告
报告人
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2022年澳大利亚爵士会员勋章获得者,原蒙纳士大学副校长。现任苏州大学金属材料与智能制造研究院院长、讲席教授。金属材料及增材制造领域国际知名专家,从事航空材料和3D打印研究30余年,承担国际重大科研项目60余项,和世界20多家国际航空企业有过长期的战略合作。发表国际期刊论文210篇,获得国际发明专利25项。
研究员,长期从事民用飞机增材制造研制及应用工作。2011年起从事中国商飞增材制造型号、科研等各方面任务,尤其是自2013年开展了钛合金选区激光熔化成形技术在C919飞机上的材料工艺研发及适航验证工作,实现了钛合金增材制造件的装机应用,同时针对民机用非金属增材制造技术进行了材料性能验证工作,建立了用于增材制造的钛合金、铝合金、非金属材料相应材料规范及性能数据。
11:00-13:40
专题一
材料构筑及性能
报告人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核心研究员,国家级人才入选者,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两机专项项目首席科学家。已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国家863、国家973、国家部委配套等项目30余项。主要针对我国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材料及制备技术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开展先进高温合金材料设计与制备研究。
吴一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特种材料研究所所长
报告题目
纳米陶瓷铝合金及其增材制造技术
南方科技大学(南科大)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博士生导师、研究员/长聘副教授、德国洪堡学者(资深)获得者。担任“深圳市航空发动机3D打印粉材工程实验室”主任、“深圳市高机能材料增材制造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入选了20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及“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2003-2022)。
研究员、博导。目前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党委委员,材料研究部主任,中国核学会辐照效应分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核学会理事(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核材料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近年来,围绕熔盐堆用结构材料的辐照损伤机制研究及其性能优化开发开展研究。
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智造系统工程中心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性能金属材料多尺度组织和力学表征、以及基于增材制造的构筑设计和性能优化。作为项目负责人和研究骨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获得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支持。
教授、博导,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百千万领军人才,辽宁省“学术头雁”,江苏省双创人才。现为东北大学冶金学院教授,颗粒技术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颗粒科学与粉体工程、粉末冶金及增材制造、过程工程多尺度仿真与模拟。近年来,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国际合作、省部级、企业及各类人才项目30余项。发表SCI论文180余篇,授权专利3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做大会/主题/特邀报告30余次。
工学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导师,就职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轻质高强材料研究部。曾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主要从事金属材料电子束增材制造(3D打印)及产品开发工作。承担了国家科技部973、863计划项目、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配套进口替代项目等10余项。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研制了多种新型高强韧钛合金制品、典型骨科钛合金植入器械、金属多孔植入器械。
西安交通大学国际机械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轻量化多功能结构、多尺度协同分析及优化设计等方面的科研攻关工作。2019年4月入选全球50位国际优秀青年访问学者(TUM ROW),2019年10月入选全球15位国际优秀青年学者(TUM TUFF),同月入选荷兰国家优秀人才引进计划Sectorplan Techniek青年项目,2021年7月入选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现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纵向项目5项。
现任上海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2021年入选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中青年拔尖)。主要从事多尺度计算力学与增材制造的交叉研究工作。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上海市科委项目一项,参与基金委重点项目一项。
上海科技大学智造系统工程中心研究员,2009年博士毕业于英国约克大学物理专业。加入上海科技大学前,曾就职于ANSYS中国(担任资深工程师)和GE中央研究院(担任高级科学家)。长期致力于金属增材制造工艺开发,工艺仿真,结构优化等领域的研究与开发。
报告人
英国诺丁汉大学机械、材料和制造工程系助理教授(永久学术职位),从事可持续工程研究。旨在开发下一代先进制造技术,减少不可再生材料的使用,减少温室气体(CO2)的排放,减少废物的产生。研究活动集中在增材制造技术的基础科学和工程应用之间的接口,以及基于挤出的增材制造,其应用包括电化学器件和用于能量收集的电极。
擅长工艺链、增材制造、数字化、自动化、软件开发、人工智能等领域。目前负责ACAM-德国亚琛增材制造中心亚洲业务发展,同时任亚琛工业大学研究助理和汽车领域的研发顾问。此前曾在Fraunhofer ILT担任助理,曾在宝马集团的增材制造园担任研究工程师,并曾在亚琛工业大学WZL学院担任机床专家。
广西大学教授/博导、君武学者,省部共建特色金属材料与组合结构全寿命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有色金属及材料加工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广西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广西增材制造协会副会长等。
上海理工大学特聘教授/PI,材料与化学学院/增材制造研究院。长期从事金属结构材料研究,建立了面向钛基合金等先进结构材料的集成计算和数据平台以及增材制造全流程仿真平台,开展合金成分、微观机理、显微组织、成型工艺等多尺度模拟和实验研究,为合金设计、性能预测、工艺优化和产品评价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带领团队在航空航天、能源医疗等领域开展应用研发,完成CR929钛合金和铝合金部件、航发燃油喷嘴高温合金、核用堆芯不锈钢组件、镁合金熔丝制造等3D打印技术研发和服役性能评价等。
赵凯
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
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主任
报告题目
航天大型复杂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及
在线监测技术
高级工程师,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科技发展部副主任、激光制造工艺技术研究室主任、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主任,主要负责航天构件增材制造、空间在轨制造和激光精密加工等方面工作,实现了多项科技成果在空间站、卫星、运载火箭中的转化应用。主持了国自然面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兼任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复杂金属构件增材制造中心”主任、上海市市级设计创新中心主任及机械工程学会增材分会学术委员等学术职务。
现任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人工智能与数字艺术实验室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多智能体系统、强化学习、生成模型以及相关技术在艺术、娱乐方向的应用。UCL团队EXIT项目主要成员,该项目算法与 Google Deepmind AlphaGo 算法同时独立研发。曾担任NeurIPS、IJCAI、AAAI等国际知名会议的PC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