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论坛 展览/论坛

创艺学院成功举办“人工智能驱动下的增材创新智造”会议

时间:2023年10月18日


地点:创业与管理学院报告厅


学科交叉融合,创意智造未来。10月18日,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成功举办“人工智能驱动下的增材创新智造”会议。


本次会议由上海科技大学和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指导,创艺学院与上海和兰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创艺学院智造系统工程中心(Center for Adaptive System Engineering,简称CASE)承办,旨在促进人工智能与增材制造相结合领域的高水平科研合作与交流,重点探讨数字赋能对增材智造全生命周期中各关键技术的推动作用。



图片


上海科技大学校长江绵恒,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江舸,创艺学院副院长胡江,创艺学院副院长王受之,创艺学院智造系统工程中心主任杨锐,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秦健,党委副书记、总裁叶峻,党委委员、副总裁杨勤勇,联和投资首席战略官、上海和兰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方广清出席开幕式。会议由江舸主持。


江绵恒在开幕式致辞中对现场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与感谢。他指出,此次会议作为建校十周年的活动之一,其关键词“增材、智造”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想要真正自主创新需要提前布局与坚持投入。同时,他强调,智造系统工程中心在创意与艺术学院的建立与发展,也是创意的体现,该中心英文名中的Adaptive一词,正表达了用创意融合各院所交叉学科资源的初衷。他希望通过举办本次会议,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与增材制造融合领域的产学研交流与合作,探索更多应用场景,培养面向未来学科的交叉型创新人才。


图片


创艺学院副院长胡江介绍了学院的整体规划布局。他表示,创艺学院将全力打造“智能构筑材料中心”、“智造系统工程中心”、“数字交互与艺术中心”和“创意系统工程中心”四大中心,培养具备设计咨询与策略、工程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更多契合国家战略的创新型智能制造专业人才。


图片


智造系统工程中心主任杨锐介绍了智造系统工程中心四年的建设发展情况。自2019年10月成立以来,中心重点开展在材料、机械、电子信息、自动化控制、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交叉基础上的工程技术研究。目前中心建立了一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团队,形成了数据驱动的增材制造、精准检测及监控两大特色研发领域。中心重视对外合作,已经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上海和兰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宝武集团、德国亚琛增材制造中心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了广泛的学术合作和行业应用研究。


图片


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首席战略官,上海和兰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方广清表示,联和投资与上科大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低碳复合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产学研深度融合,和兰动力与智造系统工程中心共同开展了一系列增材制造项目的研发与合作。公司期待通过本次会议,汇聚智慧促进学术进步,寻求机遇开辟合作空间,以“绿色发展、数字赋能、融通创新、合作共赢”的理念,共同推进增材制造技术和应用的新发展。


图片


在主旨报告环节,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苏州大学金属材料与智能制造研究院院长吴鑫华带来了题为“金属3D打印认证及自动化”的演讲。她以民用航空领域的应用为例,阐述了3D打印技术在概念设计到产品应用全产业链过程中的工作重点,并就目前行业热议的3D打印手表所产生的连带效应指出,3D打印将迎来里程碑式变革,提前布局原材料生产和产线自动化,将对其行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图片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专业总师梁恩泉在题为“非金属增材技术在民用飞机的应用和展望”的主旨报告中指出,非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因其快速实现、多种材料工艺选项、用途广泛等特点,在民用飞机设计和制造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还结合典型场景需求和非金属增材的技术特点,对未来民机非金属增材技术的应用趋势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图片


此次会议邀请的专家学者还围绕“材料构筑及性能”“增材设计与过程仿真”“创意决策赋能智造”三大主题,分别作精彩报告,尝试探讨材料结构设计、过程模拟仿真、自适应制造、过程监测、检测认证闭环制造生态的可行性。同时,也探讨了增材制造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模型算法在“AI for Science“中的应用等颠覆性的创新思路。


增材制造技术近年来引发了制造业新一轮技术变革,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化带来了制造业设计、制造、装配、检测的全面升级,数字驱动的增材制造已成为智能制造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智造系统工程中心已建成3D打印工艺、微观分析及性能测试、仿真设计、制造全过程数据库等软硬件研发平台,正在致力于人工智能、数字化技术推动的材料、设计、制造、检测的闭环制造。由于增材制造涉及到的专业方向广泛,智造系统工程中心也正在积极探索跨学科培养学生的新模式。通过解决高端装备核心部件增材制造中的工程技术问题,凝练创新跨界的新技术、新工艺,使得具有材料、机械、自动化控制、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在拓宽自己知识领域和技能的同时,提高解决科研难题的实践能力。中心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除了继续深造外,还进入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ABB、联和汽车电子、比亚迪等高科技企业从事智能制造相关的科研工作。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