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最新资讯

2023年11月17日文章来源:创意与艺术学院2023年11月17日浏览次数:22

交互设计辅修专业2024年申请指南



时间:2023年12月19日


地点:创艺学院课程

 

图片



      创意与艺术学院开设的
“交互设计”辅修专业主要聚焦:自然与人文学科的跨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前瞻性的人工智能与交互设计的创新。研究范畴包括智能化的人机交互产品、智慧系统设计、游戏机制及计算机美术设计、科技艺术及泛娱乐体验设计等。现开放2024年春季学期申请。申请截止:12月25日。


      学生在辅修专业选择学习两个课程体系的课程:       

      1、智慧工厂系统及人机交互产品课程体系;        

      2、计算机美术、游戏场景和虚拟体验课程体系;

      修满15学分即可获得上海科技大学颁发的辅修证书。同时,交互辅修学习期间同学可获得项目实践、国际参展及行业交流实习机会。


交互设计辅修专业课程体系表



一、申请对象

上海科技大学大二及以上年级在校普通本科生均可申请修读。

 

二、申请资格

依据《上海科技大学本科生修读辅修专业管理办法》及该辅修专业培养方案要求,申请学生需满足以下条件:

1、GPA≥3.0 且不超过一门主修专业课程成绩不合格;

2、已完成下列课程的修读且总评合格。


图片


三、申请材料

申请报名的同学需提供以下材料:

1、辅修专业申请表;

2、上海科技大学本科成绩单(可从教学中心、校园服务中心、生命学院L楼的三台自助成绩单打印机上打印);

3、一篇中文或英文个人陈述(300-500字),阐明申请辅修专业的原因及相关经历;

4、推荐准备一份设计作品集。(若有)

 

四、材料提交

请将申请材料发送邮件至:

sca-courses@shanghaitech.edu.cn


咨询


yanghua@shanghaitech.edu.cn  (杨老师)

huxy3@shanghaitech.edu.cn  (胡老师)


23-24年春季学期开设课程:


数据可视化

三维视觉概念设计

混合现实设计

用户体验创新设计

交互产品设计

设计项目实践


图片

数据可视化

Data Visualization

教师:李权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可视化变得异常重要。数据可视化主要旨在借助于图形化手段,清晰有效地传达与沟通信息。数据可视化涉及到知觉心理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主题,使这门学科具有独特的挑战性。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这些概念来创造美丽、信息丰富和真实的可视化效果,以便通过视觉感知有效地将数据背后的含义传达给观察者。此外,数据可视化及可视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既需要工程方面的背景(如数据处理、挖掘,以及图形学方面的知识)又需要艺术方面的背景(如平面设计)。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还比较难培养出兼具这两种背景的学生。目前拥有相关工程背景的研究人员和学生基本上集中在各大综合性大学或工科院校的计算机学院,而拥有相关艺术背景的人员基本集中在像艺术或美术类院校。这门课的教学目的是教学生为什么,如何创建数据可视化,以及希望学生具有以上这两种背景的思维方式,设计出既能高效直观地解决实践中的大数据问题,又能带给用户极大美感的数据可视化及可视分析系统。


图片

三维视觉概念设计

3D Visual Concept Design

教师:高鸿晟


       教授学生使用3D渲染软件进行概念图/风格图设计,使学生可以独立完成概念的视觉输出,通过学习渲染软件的使用逻辑、构图、颜色搭配、镜头运用、场景氛围后期处理,使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如生物微观世界、计算机技术、游戏设计等)快速实现脑中的场景构想,结合材质绘制技术、数字雕刻技术,最终学生可以完成美术完成度较高的3D风格图渲染作品。(本课程主要使用Blender软件进行教学)


图片

混合现实设计

Hybrid design – In the Age of Spatial Computing

教师:杨华、Yinan Liu

    

       AR/VR/MR逐渐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已应用,如消费品领域的VR娱乐眼镜,为用户创造如同电影般的视觉感受,如辅助医疗、工程的AR眼镜,提升了商业领域的工作效率,而在近年来各大互联网公司(如谷歌、苹果)都在推动AR/MR的技术发展,如今国内,针对混合现实设计所开设的课程并不多。在此课程中,学生将熟悉AR/VR设备,并学习AR/VR中界面与交互设计规范,针对现有的用户场景结合学生创意,设计有趣的AR/VR应用(包括工具类应用、游戏、视觉体验动画)。此课程为高级课程,需要学生掌握基础的交互设计知识与AR/VR涉及的实现工具基础技能(如Unity3D)。


图片

用户体验创新设计

User Experience Innovative Design

教师:顾小煜


       课程不限制学生在设计创作和研究方向的内容,也不要求学生必须运用到哪些科技手段,而是从“创造美妙用户体验”的基础上,提出创新的思路和方案,学生可以单人也可以组成小组,尝试实践一套完整的交互设计制作流程。除了设计上的工作外,老师也会为学生补充一些用户研究、案例调查的方法论,最终学生需要输出一件大作品,要求更高的完成度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


图片

交互产品设计

Interactive Product Design

教师:杨华、 顾小煜

 

       本课程将结合互联网交互设计行业发展,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数码产品中的视觉/交互机制。从数码产品的软硬件形态创意出发,到用户需求、用户体验以及商业模式的研究,配合toC/toB、AR/VR等案例研究与分析以及设计原则和规范,全流程的让学生使用交互设计和视觉设计的知识设计一款用户体验良好、有应用价值的系统/软件产品。最终学生可通过概念演示视频、编程、交互原型等方式完成作业。


图片

设计项目实践

Design Project Practices

教师:杨华

 

       课程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交互设计项目中去,运用创艺学院的创意技术实验平台资源,为学生创造实际项目实践的机会。通过让学生以“交互设计师”的职位参与到各个实验室的科研项目中,积累实践经验。为今后学生创新创业做好准备。


师资介绍


图片
图片


国际参展


       Ars Electronica Festival 奥地利林茨艺术节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数字艺术和媒体技术盛会,自1979年始每年在奥地利林茨举办。作为一个致力于推动创新和探索的平台,将艺术、科学和技术融合,为参与者和观众提供了跨学科的视角,推动数字文化和创新的不断发展。Ars Electronica Festival 关注领域主要包括数字艺术、科技创新和跨学科交流,以及实践和实验性项目。因此,强调展示和体验,致力于推动数字文化和艺术科技创新,旨在创造一个促进多领域创新和思想交流的环境,以推动数字文化的繁荣。其独特之处在于强调跨学科性、创新性和实验性,因此吸引了全球的广泛关注,涵盖了艺术家、设计师、工程师、科学家和创新者等多个领域。


图片


图片

Ars Electronica 官网


      参展学校均为世界前沿院校,如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林茨艺术与设计大学、阿尔托大学艺术学院设计与建筑系、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昆士兰技术大学、奥克兰大学、筑波大学、维也纳技术大学、伦敦艺术大学、伦敦皇家艺术学院、芝加哥艺术学院、纽约大学等。
      2021年,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智能虚拟设计实验室(DIV Lab)的作品Ultrasonic Whisper受邀参展Ars Electronica-Garden Aotearoa Exhibition。2023年,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交互辅修专业学生团队获邀参与Ars Electronica-Campus Exhibition。
      在我们的作品中,深入探讨了不同认知角度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通过巧妙运用混合现实技术,创造了一种让个体感知世界的全新体验,现实与数字世界巧妙融合,打造出一种适应个体观察现实的环境,从而揭示共享的认知现实。一些项目深入思考现代技术的复杂性,而另一些则提供了别开生面的叙事。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和直观的人机交互,这些作品展现了广泛的认知,涵盖理性和幻想、现实和虚拟,共同构成了一场混合现实之旅。这些作品在参展期间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好评。


图片

参展海报


图片


图片


图片


学生参展感言:


     “我们的作品涵盖了混合现实、交互设计、生成艺术等领域,每一件作品都是我们对技术与艺术结合的理解和探索的成果。在这个跨学科的艺术节上,我们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艺术学院的学生们一起展示了我们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是对社会、文化和人性的深刻洞察。我们的视野被极大地开阔,我们的思维被深刻地启发。”

 

     “这次出访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展示我们自己的作品,向全球观众展示我们对科技艺术的独特诠释。我们带去的作品包括混合现实、交互设计、生成艺术等多个领域,包括实验室项目和学生个人合作项目,这些作品都是我们团队共同的有趣创作的成果。每一个作品的展示都代表了过去几个月我们肆虐灵感、纪录想法的艰辛劳动的共享。通过展示这些作品,我们全面展示了我们对数字技术的掌握以及对艺术的理解。这不仅是对我们个人创造力的一种展示,也是对我们学院和团队的骄傲。”

 

     “对我来说,这次出访不仅有意义,也充满了难得的深刻感悟。我们领略了科技在抽象层面上上艺术表达,认识了在社会层面上对少数群体的人文关怀、对社会现象的反思/批判;我们在艺术节展馆走廊中感受了电子音乐的震撼,在大厅见证了对未来AI生成内容的畅想。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观察发现了科技与艺术的结合,认识到它们并不只是割席的两个领域,反而像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



图片